中原教育周刊 > 地方

宁波一所高校做了个小调查 超8成家长希望幼儿园讲授小学知识

发布时间:2022-06-09 16:04:52来源: 现代金报
  

  上月底,宁波本地论坛有家长爆出一份《2022幼小衔接知识准备5大项》,内容涵盖拼音、数学、识字,还有每日习惯养成。记者看了下,幼升小就要有600—800的识字储备,用于读题、预习、分析题目;还要会数学的量感、空间,能看图列式;养成每日早起习惯,阅读、口算、运动锻炼……

  宁波的幼小衔接都这么“卷”吗?真实的幼小衔接应该是怎样的?近日,宁波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教育学院)儿童研究院做了个小范围调研,并邀请相关专家在宁波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召开“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学术研讨会。

  超80%受访家长希望幼儿园讲授小学知识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幼儿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家长的重视不言而喻,重视了,是不是就能科学合理地做好衔接,答案是“不一定”。

  宁波幼师高专儿童研究院今年对256名宁波为主的幼儿园、小学教师,以及195名幼儿园大班家长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认知方面,90.7%的教师和96.02%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非常重要,但是在教育重点上,教师和家长分歧较大。

  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认为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品德与行为习惯比较重要,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性最低。家长则更关注知识的衔接。

  61.66%的受访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小学课程,但仍有30.43%的教师认为,通过学习,孩子上小学可以减轻很多负担。

  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小衔接主要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自主力、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和生活环境,而大部分家长认为在幼儿园学习小学内容就是“幼小衔接”,且84.62%的家长希望幼儿园可以提早讲授小学知识。

  “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学历家长更认同这个观点,也就是幼儿园越早开始学习小学内容,越有利于孩子适应小学。”负责此次调查的谢文澜博士是宁波幼师高专儿童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案例

  “提不提前学”是一把“双刃剑”

  这组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幼儿园家长的焦虑情绪。如果把镜头拉长,时间放宽,听听“过来人”对幼小衔接的看法,或许有不同思考。

  “女儿没做幼小衔接,吃了不少苦头。”坚持“放养”的宝妈张女士,和女儿经历了求学路上第一次危机。“女儿没学拼音,一年级跟不上,先是老师打电话,接着女儿回家哭诉,有同学嘲笑她‘连这个都不会’!”张女士说,一向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因此在学习上变得消极散漫,“经常发出‘我是不是很笨’的疑问。”

  张女士说,不光拼音,跳绳没提前练,也让小姑娘在体育课上“灰头土脸”“哭了好几场”。“两个难关攻克了,但回头想想,做家长的没有重视幼小衔接,让孩子受了不少委屈,心里很难过。”张女士作为“过来人”,面对其他宝妈咨询,不忘强调“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学不学有什么关系,反正最后大家都会的东西呀。我们家儿子就是因为提前学过拼音,老师反映好多次,说上课做小动作,还觉得自己了不起。你说头痛伐?”做过“幼小衔接”的高女士也很烦 ,“书包带回来一看,橡皮扎成筛子,经常接到投诉,能活活把人气死呀!”

  记者采访不少一年级班主任老师发现,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幼小衔接”有认知上的偏差。在老师眼中,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不光是知识上的衔接,还应有较强的专注力,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比较通畅的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取,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平稳过渡。

  “幼儿园是生活主导,在游戏与运动中发展能力;小学是学科主导,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这是两个不同教学模式,不同场景的转换,再加上幼儿身心特点,幼小衔接才显得科学而必要。”宁波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园长吴姿洁说。

  专家观点

  更应关注身心、生活 和社会适应力培养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要做好入学的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对于家长最关心的学习适应,意见明确了乐学好问、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四个发展目标,并给出了具体的教育建议,听说读写、专注力、制订计划坚持落实的习惯养成等,均有涉及。

  “意见把要点进行了细化,容易落地。”宁波市教科所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余海军博士参加了学术研讨会。他指出,听说读写是学习适应中很小的一部分,“过渡衔接”不应成为“过度衔接”。

  “我们更应该关注身心、生活和社会的适应,从长远来看,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影响巨大。”“我们碰到一些学生,因为和同学闹矛盾,老师无意一句话,有情绪出不来,上课不想听,下课闷闷不乐,这种非智力因素影响了智力因素的发挥,成了求学路上的障碍。”余海军指出,各机构和家长还要注重衔接的全面性,不能只重视学习的衔接,指导幼儿经验和知识衔接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融入集体、建立亲密师生关系的能力。

  不需要专业器材

  在家也能做幼儿统感训练

  研讨会还请来了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蒋柯,他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出发,对科学开展幼小衔接提出建议。

  “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个视频,3岁小女孩,三五一十五,乘法口诀背不出急哭了。”蒋柯指出,3岁儿童并不具备形式运算能力,“背乘法口诀违背了儿童认知规律,小姑娘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这个年龄段让她背古诗更好。”

  “不需要专业器材,在家也能做幼儿统感训练、专注力的提升。比如,3—5岁小朋友,把各种颜色布偶放在一起,引导幼儿按颜色、高低、大小归类;找不同,是一种视觉搜索任务;儿童手指操,提升幼儿手眼脑协调能力;荡秋千、走荡桥,把幼儿的平衡感、视觉和听觉等协调起来,对注意力的维持是一种训练。”蒋柯说,与其在培训班上“交智商税”,不如在家陪伴孩子从游戏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幼小衔接不是“抢跑”

  应在衔接课程上进行优化

  宁波幼师高专儿童研究院副院长徐宪斌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对幼小衔接提出建议。他认为,儿童作为幼小衔接进程的主体,自身的适应能力、个性发展时刻影响着“幼小衔接”结果。此外,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会需要积极协同,形成稳定的支持系统。第三,幼小衔接责任分工还需具体化,尤其是在衔接课程设置上,能体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衔接,而非简单的学习内容重复。最后,还要缓解家长焦虑,许多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情绪,也导致了从幼儿园就开始“抢跑”的错误观念,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