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基础教育

求变求新 行稳致远——对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创新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05-10 16:07:08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暮春初夏时节,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像一块镶着红宝石的翡翠,红色的是优雅矗立的教学楼,绿色的是宽阔的运动场,在澄碧的天空下,校园生机勃勃,奏响了郑东新区教书育人的美妙音符。

允新允诚  笃志笃行

  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建校于2010年9月,是由郑东新区管委会投资建设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学校占地44亩,位于郑东新区康宁街与康平路交叉口,总建筑面积约27500平方米。校区由综合教学楼、体育馆、风雨操场等三部分组成。

  2021年,全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共36个教学班,学生1673人;教师132人,其中省市级名师7人、省市级骨干教师12人,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硕士研究生39人。

  建校十余载,九十六中教育教学成绩在区域内名列前茅,学生素质高,社会声誉好。

  在九十六中有两句话,注定会让师生终生难忘。

  一句是“刻”在我们心中的校训:允新允诚,笃志笃行;一句刻在校园正门的璞石上:立中西交汇地,思明日之学,育今日之人。

  我是这样阐释其中的意义:

  变化,是办教育要有主动求变的意识。这也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好方法,是物理中的相对静止,在不变中笃定笃行,在变中求简求新,在变与不变中拥抱未来。

  中庸,是积极的多元化。在办学中,两难、多难的事件很多,在多难事件中需求最好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是变化的,要在变化中找到稳妥的不偏不倚的解决之道,要渐变、简变,这是中庸的变化。

  中西结合,是时代趋势,我们要开门办学,立中西交汇地,思明日之学,育今日之人。

  学校秉承中庸、求变、中西结合三大办学理念,坚守“允新、允诚、笃志、笃行”的校训,不断完善和发展“志行教育”内涵,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完美结合,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完美结合,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找完美结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寻找完美结合,在教与学之间寻找完美结合,在严与爱之间寻找完美结合,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教师职业幸福导航。

  全体教师理解和认同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内化为精神,外化为行动。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人争做求真求变的九十六中人,人人争树严谨务实的九十六中人形象,人人发扬知行合一的九十六中精神,从而形成勃勃生气、一团和气、浩然正气。

凝聚内涵  建设智慧

  创校伊始,学校就注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别聚焦课堂教学实效和德育创新。近几年,力创“志行”教育品牌,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把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办成老百姓真正满意的“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着力建设两支队伍——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干部队伍注重以下品质的培养:以身作则、有正气,善于管理、有底气,文化立校、有信心,从严治校、有担当,质量提升、有收获。能于理性中传递情感,于情感中传递理性。能把铁的制度化作绕指柔情,有激情、宽视野、有勇气、有韧性、善执行。

  学校因教师而发展,教师因学校而成长。有理想信念、有仁爱之心、有高尚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之根本。教师队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班主任队伍,二是备课组长队伍。

  学校对班主任队伍的要求是:爱生如子、乐于奉献,精通管理、善于协调,其德不违、其人可亲,其言可信、其学可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家长的亲朋好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对备课组长队伍要求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教学的骨干,带领全组团结协作、不畏艰难、深入备课、认真上课、耐心辅导,教师发展的催化剂、干部队伍的后备军。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备课组,不只在于技术、知识、能力的出众,核心在思想。学校重点抓住备课组长的思想建设,将学校的管理思想、发展目标深深烙在备课组长心中。通过目标激励,赋予责任,权责下放,使备课组长成为学校教学管理思想的践行者、引领者。

  学校制定了《备课组长选拔制度》《备课组长培养制度》《备课组长职责》《优秀备课组及备课组长考评细则》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培养了一批思想站位高、业务能力强、能协调善沟通、创新意识突出的备课组长。

  备课组长不仅应对教学有宏观的决策,同时也应对具体教学作微观的示范。备课组长的管理重心下移,目标切分,实施教务和年级双重管理,实现管理的精准化和精细化。

  同时,将备课组长纳入学校后备干部队伍,通过压担子、下重任、担要责等方式培养备课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推动落实工作的能力,将备课组长培养成协调管理的能手、攻坚克难的先锋、爱岗敬业的标兵。

  学校还请进上海的刘金海、北京的曹洪彪、江苏的周龙军等教育专家,制定名师培养方案,通过师徒结对、远程指导与委培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备课组长进行跟踪培训,打造语文、数学、历史、生物等优势学科。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阔了备课组长的视野,更新备课组长的理念,促进备课组长迅速成才。备课组同其心,尽其力,勇者不独进,怯者不独退。实现了用好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管理效能。

推进改革 “志行”正行

  2018年暑假,学校领导班子到南京、镇江、扬州、杭州等地名校考察学习,回来后,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备课组长会、全体教师会,征求意见、反复商讨、多方论证,最终在思想上达成高度共识:推行教学案,以此为抓手,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案不是一个新名词,如何让它绽放新的活力,扎实有效作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学校领导班子和老师重点探索的内容。

  “志行”教学案改革达到了四个“实现”——

  一是实现学期内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与序列化,这一目标通过学校审定的各学科学期备课计划来实现。

  二是实现学科知识由点状、碎片化向整合化、体系化构建,这一目标通过定时、定地、定目标“一周两研”的外在形式来保障,通过“预学定志→智学寻志→践学明志”教学案的课堂模式来实现。“志行”课堂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探究驱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态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预学定志”让学生动起来,“智学寻志”让思维活起来,“践学明志”让能力强起来,打造扎实丰实的课堂。

  三是实现由传统的识记、解题能力等低层级能力,向拓宽思维广度、培养思维深度等高层阶思维能力的转变。教学案以问题为驱动,通过设置原创题、创新题、培优题、变式题等来实现这一目标。

  四是真正实现了学科教学无教辅资料,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案让教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抓住了知识的核心点、教学的关键点、能力培养的着力点,让课堂实现了精准化、自主化、协同化,大大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主线明确  重点突出

  学校有三条工作主线:德育、教学和课程体系。

  其中,德育工作重在抓规范、重养成、求实效,自我学习、自我驱动、自我管理,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整体育人。

  教学工作抓常规、建制度、重质量,五育并举、多元成长、全面发展。

  课程体系:强规划、重素养、成体系,重点做了国家课程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有选择实施了传统文化的部分课程。成体系的开展书法、国画、篆刻、装裱等特色课程及丰富的社团活动。基本观点: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绝不为开课程而开课程。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点是不断变化的。

  四项重点工作:教研、教科研及成果的转化和吸收、校园文化、对外交流。

  教研工作:全体干部包干到组,全程参与教研,监督实施过程,形成有形成果。实行项目式学习,导学案项目从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化水平、命题能力、目标分解能力、团队合作等很多方面都有大的提升,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促使课堂有效形态的形成,也为学校培养了人才队伍。导学案项目就是学校管理的“牛鼻子”,促使教研的升级,促进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校管理的转型,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科研及成果的转化和吸收:曹洪彪老师的国家教学成果《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经过转化、吸收,已初步摸索出校本化作文教学序列。

  校园文化:抓有形、重梳理、成体系,让校园焕发绿色生机、人文光芒。

  对外交流:勤交流、守规则、多转化。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为每个孩子新时代新成长创设最合适的教育,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再出发!

  路虽曲,笃志可期;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未来的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必将成为更为璀璨的教育之花!

  (作者系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校长朱红庆)

(责编: 王君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