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五个中心”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 尽管疫情突袭,各中心的素质教育指导仍开展得有条不紊
宁波大力助推“双减”工作,创新育人机制,11月底成立的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以及体育、文艺、美术、劳动、综合五个教育指导中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和积极响应。继光明日报、学习强国、新浪网等新媒体报道后,12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奥运冠军走进学校课堂 宁波创立“五个中心”助力“双减”》一文,极大地鼓舞了我市教育工作者。
“宁波创立‘五个中心’助力‘双减’”一文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九版“科教观潮”,较为详细地报道了宁波市教育局牵头相关部门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做法、现场等。“依托五个指导中心的新模式,构建集课内课后、校内校外于一体的素质教育培养机制,进一步集聚资源要素,建立起贯通启蒙、拓展、提升、评价、培优等多元化、递进式的培养立交桥,目标是实现体育方面‘一人一技’、艺术方面‘一生一艺’的美好教育愿景,让每个学生有健康的体魄,有高雅的艺术修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毛才盛说。
那么,“五中心”成立近一个月,做得怎么样呢?记者23日进行了采访。
设在宁波外事学校的文艺教育指导中心动作频频,11月30日邀请宁波交响乐团的两位韩国演奏家康友莉、朴俊贤和两位中国演奏家——中提琴首席黄晨令、小提琴演奏员李楠走进校园,12月1日又有国际著名音乐大师约瑟夫·冯嘉祥来到学校,特别是四位演奏家带来的弦乐四重奏讲座《舞蹈的回想》,从耳熟能详的韩国音乐《阿里郎》,到电影《闻香识女人》插曲、《恰尔达什舞曲》等,一首首风格各异的乐曲经康友莉讲解后,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独特的外语音乐赏析课。
设在市青少年宫的综合教育指导中心,建起了一支有40余人的专兼职校外辅导员队伍和近80门特色课程的教学资源项目包,“流动少年宫”成长课程、“多元化”红领巾社团建设、“主题式”研学和校外实践活动等丰富的课后服务已准备就绪。
设在宁波美术学校的美术教育指导中心,经过前期的一系列准备,12月23日下午开启了“空中艺苑”艺术家讲坛活动,宁波著名画家、海曙区美协主席林绍灵向60多所中小学校的学生,线上授课《跟着美术作品学党史》,第二堂课也已排上日程,将由画家阎云泉主讲《画家眼中的家乡》。
体育教育指导中心除了建立体育教育数据库,12月17日还开启了体育线上课,由卢中磊老师给大家上“足球脚内侧传球和素质练习”,希望广大师生在疫情期间也能加强锻炼。
设在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的劳动教育指导中心,也已成立了工作团队,制订了工作计划,并深入首批承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有关企业,包括全国第三大食品企业荃盛集团(糕饼生产行业)、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行业)、被评为全国十佳休闲农庄的天宫庄园(农业)等,就课程、场地、师资、等进行了专题研讨。
尽管前一段时间镇海突发疫情,一些线下课程和活动无法进入中小学课堂而临时调整,但五个中心的素质教育指导工作并没有按下“暂停键”,而是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