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地方

洛阳:有条件的学校课后服务可拓展到双休日、寒暑假

发布时间:2022-04-07 16:33:07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
  

  近日

  洛阳市教育局印发了

  《关于深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

  今年将扩大课后服务范围

  有条件的学校可从原来的“5+2”

  扩展到双休日、寒暑假

  随着课后服务的全覆盖,洛阳市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持续增强,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从去年春季学期末的51.3%,提高到秋季学期末的91%。2022年,教育部基础教育重点工作中把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摆在了要点位置。

  近日,为实现课后服务“上水平、强保障”,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洛阳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深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制定了“1”个工作目标、“3”个主要任务、“7”个具体举措、“1”套评估体系,致力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供高质量服务,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意见》的主要内容:

  1个工作目标

  构建专业化、规范化、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体系。

  3个主要任务

  一、扩大课后服务范围。服务对象上,不论早到的或是晚走的学生,都做到有人看护;服务范围上,有条件的学校可从原来的“5+2”(“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扩展到双休日、寒暑假,以看护为主,同时可以提供素质拓展服务;服务时间上,明确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下午时段的课后服务时长,“下午放学后的课后服务分为两个时段开展,学生可自愿选择只参加一个时段或参加两个时段”。

  二、规范课后服务内容。第一个时段以课业辅导为主。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个时段以素质拓展为主。利用校内和各类社会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

  三、完善课后服务课程。学校应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依照不同年级学生发展水平和学校整体课程,从全科阅读、传统文化、科学素养、校本课程、学科素养等方面,制订课后服务课程规划,打造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7个具体举措

  一、建立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课后服务不仅是为了解决家长接送难问题,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为使课后服务更具特色,课程开展更加规范,《意见》提到:

  学校应“一校一策”建立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将课后服务提供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学生们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探究的主体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建立课后服务“双评价”机制

  没有评价就没有提高,为促进课后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学校对参与课后服务学生评价,家长对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双评价”机制,以评价促提高,《意见》明确:

  学校应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实行过程性记录和评价。建立学生课后成长档案,将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出勤、课程选择、兴趣特长、潜能表现等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档案,全面记录,每学期向家长反馈,提出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建议。每学期期末,学校要对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面向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和家长征集评价和意见,将评价意见作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参考,积极吸纳。

  三、建立师资统筹机制

  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的缺乏是制约课后服务上水平的桎梏。为实现教育均衡,让在偏远薄弱学校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课后服务,《意见》鼓励:

  县区教体局积极统筹优质资源,吸纳退休教师、退役运动员、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校大学生、学生家长等社会人员共同参与课后服务,建立课后服务专业化师资队伍,并建立统筹机制,组织区域内的师资力量到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

  四、建立教师关爱机制

  教师是校内课后服务的主要参与者,不能让课后服务成为教师工作中的一项负担,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意见》指出:

  全社会要共同营造关爱教师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县区教体局要出台为教师减负的具体措施,积极落实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由社会力量提供工勤和教学服务等方式,缓解教师负担过重等问题。各学校要按时发放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劳务报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教师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五、建立评估退出机制

  让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校内课后服务,是拓展学生素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有效补充。如何让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变得更加规范有序,《意见》明确:

  县区教体局是遴选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主体,应制定条件和程序,对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培训资质、培训内容、从教人员的专业技能资格、信用记录、收费等方面明确条件,根据适宜和适量原则,组织遴选工作,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示,供学校和家长选择。并建立“退出”机制,县区教体局每年应对“白名单”进行调整,对不达标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坚决停止使用并移出“白名单”,问题严重的列入“黑名单”,严禁进入校园。

  六、建立督导考核机制

  教育是项系统工程,只有强化督导结果运用,才能调动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才能推动课后服务工作长期有效。《意见》建立了市级对县级,县级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三级督导评价体系,明确:

  市级教育督导部门将课后服务实施情况、落实经费保障情况、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劳务报酬的发放情况纳入对县区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区要加强课后服务工作的督导检查,切实履行课后服务的管理、指导、监督职责,将开展课后服务情况作为教育督导评估、教育工作考核以及学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学校应对每天的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巡查和记录,按月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进行考评,将参加课后服务教师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七、建立宣传推广机制

  为了能更好地推进课后服务,发挥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效果,《意见》鼓励:

  各县区教体局要建立健全边推进、边完善、边总结、边宣传的有效机制,配合“双减”要求,畅通学校内外、教育内外的信息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课后服务的良好共识,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

  1套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从组织管理、落实职责、课程开设、经费保障、宣传监督等五个方面制定具体细则,并附四个一票否决项。为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指引,为县区教体局评估学校开展情况提供依据。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不只是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困难的“托管”,更是落实学校主阵地作用、让学生更好回归校园的重要举措。《意见》的出台为学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指导,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丰盈的力量!

(责编: 张世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