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地方

小小“贝壳”孕育出美丽“明珠” 这所学校的《贝艺创想》点亮了校园文化

发布时间:2022-05-05 09:05:30来源: 现代金报
  

  在北仑区小港中心学校校园中的墙面上,悬挂和张贴着许多用各类贝壳创作的贝艺作品,师生漫步校园中,仿佛也能感受到海风拂面。

  记者了解到,小港中心学校多年来通过特色的《贝艺创想》美术课程,从小小的“贝壳”里孕育出了美丽的“明珠”,点亮了校园文化,更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灵。

  从海边来到课堂 “贝”赋予了新生

  “哇!妈妈快看,这个贝壳好大!这下美术课的材料就齐全啦!”

  相比去公园赏花、去湖边放风筝,小港中心学校的同学们更喜欢去海边“淘贝壳”。迎着略带腥咸气息的海风,赤脚走在柔软的沙滩上,细细寻找半掩在沙子中的贝壳,拨开泥沙,洗净贝壳,精心挑选着自己美术课上的道具。

  2006年建校之初,小港中心学校充分结合学校“小港湾 大世界”的办学特色,努力把港口海洋资源转化为校本资源,着手开发《贝艺创想》美术课程。经过十几年的改进完善,形成了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逐步形成“以美育美,以美育人,以美立校”的办学特色。而《贝艺创想》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只在美术课堂上,也在生活中影响着孩子。在海边、在餐桌上,同学们对贝壳的收集和挑选,对不同贝类的分辨,对不同贝类知识的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寻找美、学习美的重要途径。

  在美术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制作贝壳类海洋生物的名片、贝壳画作品、贝壳标本等。通过篆刻、上色、塑性等途径,原本自然的贝壳被赋予了更加规则或更加天马行空的造型。

  “学生在收集材料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并用一些技能技巧将‘美’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孩子们的眼力、脑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学校美术组教师朱静介绍,“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课堂中找到‘美’,通过课堂上自己大脑的设计和双手的创作,以美育美,让美更美,赋予贝壳新生,给予他们完整的美育体验,这是《贝艺创想》课程的独特之处。”

  从作品走入校园 “贝”点亮了文化

  “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走进小港中心学校的校园,学校行知广场、走廊、教室的布置都十分讲究美学和实用实效,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一笔一画、一草一木、一窗一舍的造型、色调、创意都融合了海港文化、贝艺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布置学校的“装饰品”,并非是学校原本的装修,而是同学们的“创作”。

  “我们通过让孩子们用自己的作品装饰班级和校园,让孩子们自己创设美的环境,帮助孩子们增强创作的获得感和荣誉感,让美育在校园时时处处发生。”小港中心学校校长宋海浩介绍。

  除了日常的校园环境创设,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海港文化节上,同学们的贝艺作品也是“主角”之一。文化节的“商业街”上,学校美术社团设置了专门的摊位。同学们可以使用自己收集或制作的贝艺作品作为“货币”,置换相应的文具。

  而且贝艺作品展示秀也是文化节上的保留项目。同学们穿上最喜欢的衣服,带着自己制作的展板,在广场中间,向观众们展示。还有的同学用贝壳制作成了项链、手链或衣服上的装饰,引得阵阵赞叹和羡慕。

  从美育走向育人 “贝”孕育了明珠

  小港中心学校的贝艺课程既是以自然之美孕育人文之美、创造之美的“以美育美”课程,又努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五育联动,感受德育内涵,提升劳动能力,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领港小的孩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更大的世界。

  去年暑期,学校举办了“贝壳画进社区”活动,将贝艺课程带入了学校周边社区,让更多孩子学习、了解贝艺创作,帮助他们树立“变废为宝”的低碳生活理念。这样的公益课程,收获了周边社区居民的好评。

  学校社团的孩子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将作品送到敬老院,与老人们分享收集贝壳、创作作品的过程,为老人们带去温暖与活力。

  小小贝壳,除了美术课,还融入语文、科学、劳动等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据悉,2021年《贝艺创想》被评为市级优秀精品课程。 2015年《小港湾 大世界——2016基于融合视角下“港派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获市一等奖;学生的贝艺作品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的佳绩。

  “‘培养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港小少年’是学校一直以来的育人目标。我们在学校港派课程的整体构架下,开发出了《贝艺创想》等多门美术精品拓展课程,通过贝壳这一媒材体现海港文化的地域特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宋海浩表示。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