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地方

从成年人到孩子都爱 《孤勇者》凭啥出圈?

发布时间:2022-05-05 09:07:37来源: 现代金报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对峙过绝望,

  不肯哭一场

  ……

  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

  看到这几句歌词,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就浮现出了熟悉的旋律?这段时间,这首由陈奕迅演唱的英雄联盟游戏动画的主题曲《孤勇者》不仅在各播放平台霸榜,还凭实力出圈,火遍校园,甚至成为传唱度颇高的“儿歌”。

  那么,这首歌曲里塑造的英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为何能打破不同群体间共情的壁垒,让全国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通过英雄叙事的视听传播得到精神慰藉呢?

  主讲人

  宁波三中

  马宇婷

  小学生的英雄梦:充满勇气和热血

  有网友表示,几乎全国所有的小学生都会唱《孤勇者》。在湖北,一所小学两位男生用钢琴弹奏《孤勇者》,现场不少围观的同学跟着钢琴声合唱起来;在贵州,一群小学生放学后遇到一位架子鼓的表演者,就请对方演奏《孤勇者》,大家现场跟着唱,气氛热烈……就连陈奕迅本人也想不到这首歌是被小学生带“火”的,不得不发微博感慨:“听说我出了首儿歌?”要知道,于小学生而言,其实他们是没有接受过流行音乐的审美塑造,什么蓝调、爵士、摇滚、乡村、说唱,他们不懂也不在意。武汉一所小学就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孤勇者》做了一个书面征集,很多小学生表示,他们正是被这首歌的含义直白的歌词所打动。比如,“他们说要带着光驯服每一头怪兽”“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这些歌词让人感受到一股“奋斗、拼搏的力量”,充满勇气和热血。他们希望像歌词中的“孤勇者”一样坚强,不怕任何风雨。除此以外,歌词中大量的疑问句和“你”的人称代词,仿佛也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可以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得到他人的认同与共鸣。

  “这个世界有怪兽吗?”——

  “有的,你就是带去光明的奥特曼!”

  “每次都能赢的才是英雄吗?”——

  “不是。若命运不公,我便和它斗到底的,也是英雄。”

  “披上花被单做的披风,可以出去吗?”——

  “去啊!英雄从不问出处。”

  “可是我只是想完成一个很小的心愿,都受伤了还值得战吗?”——

  “战啊!那可是惩恶扬善、守护地球和平的梦想!”

  就这样,无数小学生的“中二之魂”被唤醒,他们终于不用面对父母的那句——“你小心点,别多管闲事”。于是,《孤勇者》这首歌成了它们内心真实的独白,每逢旋律响起,就会出现全校大合唱的场面。

  成年人的英雄梦:“后青春”的寻回

  如果说,小学生喜欢这首歌是因为有战,有光,他们喜欢“勇敢”的英雄。而成年人的喜欢却是因为被唤起了战、光和尘封已久的英雄梦。战和光,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初心和热血;孤和勇,代表生活要继续下去,人生有起有落,在逆境的深渊中坚持自己的人生态度。看似降维,实则认同,经过了现实洗刷,聪慧者有之,机灵者不少,算计人心者更甚,可是勇敢的人却不多。那种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已是凤毛麟角,更遑论什么“虽九死而犹未悔”的人了。成年人正因认识到“孤”,才更珍惜这份“勇”。

  三年了,从疫情到现在,多少人在黑夜抱头痛哭,养家糊口,竟是如此的艰难,普通人光是活下去,就用尽了全力。但是,依然有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抗疫一线。

  科技攻关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艰巨性和风险性的漫长旅程,但无数青年科学家在“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天问”“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4月21日,我国第一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发布。发布会上,发言人贺军科介绍,近几年“躺平”“佛系”等词较常见,但调研显示:当代青年中,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白皮书中点赞新时代中国青年: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担当有为,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奋力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

  谁的青春不中二,谁的青春没有梦想,拯救世界的浪漫主义色彩让小学生热血沸腾,让成年人回望。但成年人不会因为战斗而驻足,是歌曲中“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让他们停留,在浪漫主义之上的现实主义色彩绘就了一颗幼时渴望成为英雄,长大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孤勇之心。

  一致的音乐选择不仅代表着歌曲旋律的雅俗共赏,也代表了歌曲内核的老少皆宜——从小学生到成年人,都无法摆脱《孤勇者》中英雄叙事的吸引。

  中国人的英雄梦: 从“神性化”到“人性化”

  从《逆战》的“王牌要狂野,闯荡宇宙摆平世界”“机甲时代正来到”到《孤勇者》的“人只有不完美、才值得叙述”“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从万千瞩目于我的大英雄到孤身走暗巷的背后英雄,英雄观念发生了大转换,英雄梦从“神性化”转变为“人性化”。《孤勇者》唱出了普通人为生活拼命的样子,抚慰着每一个苦苦支撑的平凡人。无论是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缉毒警察、消防队员还是外卖小哥,以及千千万万在暗处发光发热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希望与勇气。虽然这首歌不是专门为他们而写的,却配合着这片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真实动人场景。

  4月11日,宁波大学一名教工在居住社区核酸检测中初筛阳性。学校通知自12日8时起,对校园实行静态管理。全体在校学生留在寝室、学校餐厅取消堂食,在校师生三餐全部由学校统一安排配送。一名宁大学子拍下老爷爷推车送餐吃力的样子,转发朋友圈,她说,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很多人努力地为我们提供着更好的服务。很快,这张照片在宁大师生朋友圈刷屏。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刷屏的不再是校园疫情中的党员教师,不再是反复书写的抗疫“大白”,而是以前未曾遇见过的食堂后勤人员。或许,我们正逐渐脱离了某种抽象的、恒定不变的英雄观,我们逐渐认同的英雄是一个宽泛话题,是具有常人形象的男人和女人,它能给崇拜者指出逃离现实困境的方向,而不是空虚的安慰和信仰。英雄的人可以是解决某种普遍性的人生难题和困境而真诚努力的人,比如这个送餐的老爷爷,并非一定要是颠覆反派、阻止灾难、拯救世界的人。

  这些年,从抗日神剧手撕鬼子的绝对正义到《亮剑》中不愿循规蹈矩、固执己见但不惧生死的李云龙,再到《觉醒年代》中困囿挣扎的文人,英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描摹,而渐渐混杂了真实、愤慨与悲情的色彩。

  如今这时代,已然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多元的时代。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是真诚努力的人,那为何我们不能成为英雄呢?“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正如作词者唐恬所说,《孤勇者》唱的是什么?是那些抬头走夜路的人,是那些内心有殿堂的人,更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我们仰视着、膜拜着,突然在歌词里恍然大悟,低头看见无数孤独的个体早已连结成一片星光,抵御黑暗。这并不是英雄缺席的时代,而是英雄与非英雄共处的时代,更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的时代。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心中有光,才会发光,那颗在心中埋下的名为“英雄”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刺头深草里,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才是一首好歌该有的品质。我们能够通过它,听到这个时代的呼声,看到普通人身上英雄的力量!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