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基础教育

于细微处 打动学生 她用这一招 激发孩子们的内驱力

发布时间:2022-05-27 15:08:59来源: 现代金报
  

  “只要你还愿意努力,世界会给你惊喜。”

  “半山腰总是最挤的,你得去山顶看看。”

  “我不停奔跑,只为追赶当年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

  5月,鄞江中学举行高三学生成人礼,7班的40多名同学,每人收到了一份来自班主任的特殊礼物——贴有寄语的一个特制印章。那是方双双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给出的独一无二的祝福和期许。这样的礼物,在细节处打动人心。有家长朋友圈点赞“这是孩子收到的人生第一枚印章”。

  从接班时平均成绩年级靠后的一个普通班,到高考首考时表现出色,无论是高分还是平均分,在学校都可圈可点,变化的背后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一定离不开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方法。

  年轻的方老师在业务上精进自我、以身作则,在班主任工作上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营造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这是我和同学们共同进步的几年。”她说。

  像朋友一样相处

  早上7点出头到校,中午一般不午休,12:40-13:00进教室组织学生午读,晚自习一周值班至少三次,结束差不多要晚上10点,因为太晚,会选择住在学校宿舍。哪怕晚上不用值班,因为带的是高三,有时候也会留下来,给学生答疑。这是方双双老师的日常。

  “我感觉我陪伴学生的时间比较长,不外出交流、学习的情况下,尽可能在早读、午读和晚自习上陪着他们。其实不只是我,我的同事们也都很努力。”方老师带的班级是生物班,学生选修生物加政史地中两门的比较多,整体上理科偏弱一些,文科思维则强一些。针对此问题,方双双老师尽可能让同学们扬长补短,文科方面多组织大家读读背背,理科方面适当刷刷题,请任课老师来答答疑。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有努力向前的动力,这一点比仅仅传授知识和解题技巧来得更重要。“我不大喜欢跟他们讲大道理,更愿意分享一些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以及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思考,我感觉孩子们更愿意听这些。”

  在鄞江中学,每个班总有部分同学考不上本科,到了高三,有的同学难免因此而泄气。这个时候,方老师会跟他们说:能不能上本科,并不是最关键的,十年之后回头看,大家的境遇都会不一样,老师当年在班上,成绩并不算好,但我现在努力教学,生活得也很不错,关键是不放弃努力,把能做的事情做好,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像朋友一样的相处,自己有什么事情,也会跟同学们说一声,比如参加比赛得了一个奖、要去上公开课了、或者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等。“我跟他们分享这些,是想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在很努力地工作,并且因为努力工作而取得了一些成绩,或许对他们也能产生一些触动。”

  有时候因为外出交流或者学习,难免会调课或者空课,这个时候方老师也会跟同学们说清楚,比如说“明天你们要做一下限时训练,因为我要去其他中学听课,跟他们的高三老师交流,我不在你们要更乖一点”。

  事实上,当方双双老师主动跟他们说这些的时候,孩子们真的会很理解,并做好自己的事情。

  班级里的夸夸群

  自从上个学期以来,鄞江中学高三7班的教室后墙,就有了一块写有“夸夸群”的专门区域。在这个“夸夸群”的正中间,是一位学生的照片,边上贴的则是同学们对他(她)的夸赞。每隔三四天,方老师就会换一名学生的照片上去,然后,同学们又开始新一轮夸赞……

  照片是方老师上学期让每个同学自己挑选后带来的,可以是现在的照片,也可以是以前的照片,甚至可以是小时候的照片。还真的有部分同学带来了婴幼儿时期的自己,看上去特别萌。

  “主角”的周边,贴满了小纸片,那都是同学们的赞美。有夸貌美如花的,有夸才高八斗的,有夸勤奋努力的,甚至会有同学赋词一首,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创设这个夸夸群,主要是感受到了同学们有时候表现得缺乏自信,而来自同伴的肯定有助于建立大家的自信心,事实上,只要认真观察,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强化这种闪光点,确实有助于孩子们内心强大。换个角度,哪怕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夸夸群的存在,也能让大家开心一刻,关系融洽。”方双双老师说。

  “夸夸群”的灵感,来自于高二学期末时候,方双双老师买多了没有发出去的奖品。为了让奖品都发出去,方老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出同学的优点,被点名表扬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份奖品。那一天同学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让方老师产生了后来的做法。

  同学们则表示,有这么多小伙伴肯定自己,那肯定得加油呀。

  老师的努力 也是一种榜样

  作为一名工作不到十年的年轻教师,方双双老师这些年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曾停歇。她获得过浙江省微课程开发活动一等奖、浙江省优秀微课程、浙江省“基础教育精品课”省级优课、宁波市高中理科教师实验技能二等奖、宁波市一师一优课市级优课等荣誉,还参与编写了浙江省生物教材《普通高中实验手册》。

  如今的方双双老师,是名师工作室成员,且是学科带头人。“一路走来,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得到了教研员、名师、前辈等的帮助。这个过程中,我试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作为一名老师,我在认真努力地工作,那么做为一名学生,我希望他们也能够认真努力地学习,我们一起把班级建设好。”

  在同事眼中,年轻的方双双老师认真、负责,管理班级有自己的一套,班级学生精神面貌好,与进来时相比,大多数学生都有进步,有的进步还非常明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学生的进步就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