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融“叶文化” 九十六中育新芽 ——郑州市九十六中暑假叶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系列感悟
“叶文化”动态课程体系是郑州九十六中学于2020年启动的校本课程,是该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融合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求,在严格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下不断开发创新德育评价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打造有生命力的校园的有效途径。
学生们以郑州市常见树叶为对象,独立收集并亲自制作标本在学校长廊展览,记录了树叶的采集时间、地点和形态特征,构建了叶形态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观,了解了树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了标本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了相关生物学知识,如植物分类、形态、质地、外形、叶尖、叶基、叶缘、叶裂等。此活动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九十六中将通过深挖大自然的教育素材增进语文、地理、美术、化学、历史、生物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断优化学习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勇于创新、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思维和意识。
“叶文化”是美好的、向上的、生长的,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有广阔的知识外延。校长湛献庚说,学校将以“叶文化”动态课程体系为载体,培育共生共融永续发展的校园文化体系,让树叶文化,扎根文化厚土,塑造绿色生命。如果说九十六中是一棵参天大树,每个孩子都是母校值得骄傲的独一无二的叶子,在春风吹拂下翻飞着各自的身影。在老师们的精心浇灌下,每一片叶子都闪耀着自信的光芒。九十六中的孩子们,无论你们出行何处、年方几何,母校都保存了对你的独特记忆,都会铭记每一片叶子在大树上舞动的瞬间。(祝婉月)
在大自然中学习,让课堂走出校园
八六班 吴悦滢
自7月2日起,九十六中学开展了一次一个月左右的实践活动。活动中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前往了河南鼎信生物塑化技术有限公司,郑州绿博园和北龙湖湿地公园,去了解腊叶标本的制作,并亲手采摘植株制作腊叶标本。在此期间,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学习到了很多跟学科相关的内容与知识,并增进了我们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激发了我们学习各个学科的兴趣。
初步认识了解
7月2日,在河南鼎盛生物塑化技术有限公司,董诚明教授首先先向我们介绍了中医这门课程,以新冠疫情为例介绍了中医在医学中的重要位置。中医用药,讲究的是相辅相成,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向我们介绍了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它们的制作过程,注意事项及彼此的好处。最后领着我们参观已经制好的标本。同学们个个都表现的很激动,对于标本的制作也是意趣盎然。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中国中医,药材的博大精深,了解了腊叶标本的制作过程和注意现象,并对后面的活动充满期待。
摘取植物样本
7月10日,我们分别前往了郑州绿博园和北龙湖湿地公园去采集未来十天植物标本制作的样本。我们不仅仅需要分情况采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还要记录下采集的时间,经纬度与海拔高度。这无疑是一项繁琐的任务,可我们却一直兴高采烈的,时不时的跑过去问老师几个问题。我认真的对植物进行观察,时不时运用着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这些植株进行分类,探讨。观察一朵花颜色艳不艳丽,花香花香浓不浓郁,可以以此来判断它是风媒花还是虫媒花。通过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来分辨植物是种子植物还是孢子植物,是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有些同学甚至能根据植株的情况和它周围的环境来推断出它适宜生存环境气候,降雨和地形的特点。活动中,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们的笑声,讨论声,无意间给周围的环境蒙上了一层暖色调,让树木花草不禁动容。
制作腊叶标本
最考验毅力的环节到了。在采集到植物样本的当天晚上,我们需要根据第一次活动中董教授和老师们强调的方法展开植物的每一片叶子,并择去多余的部分,使叶片之间互不重叠,还要看上去美观,最后用吸水纸压平。这对于我们来说算得上一次考验,它不仅仅需要我们细心仔细,小心翼翼的调整植株,还考验我们的恒心毅力,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我们在当天没有进行这一项任务,那后面标本的制作便会难上加难。随后的十天里,前三天我们要每天换吸水纸,后面几天每三天换一次吸水纸,使植株能够完全干燥。这个过程还要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些植株,以免它们不小心破损。
最后一天,也是除第一天展开叶片意外最重要的一天。在这一天里我们要用线或硬纸板将植株固定在硬台纸上,制成最终的腊叶标本。我们要先将植株放在硬台纸左上方,用利器在植株两侧开几个小洞,然后用线或者硬纸板传过这两个小洞,在硬台纸后方粘紧。能将植株固定在硬台纸上就可以了,环扣越少越好,不能影响腊叶标本整体的美观。标本的右下方会贴上标签,写上采集人,采集时间地点和植株的资料,一切资料填写完毕之后,一份完整的腊叶标本就这样完成了。
活动心得感悟
这次的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奥秘,让我学习到了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更是激发了我今后对于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正所谓实践出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对于自己疑惑或者不太懂的地方,我也会积极的询问老师,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加深自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是自己对于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也不应该只局限与学校课堂,我们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学习,这不仅仅会增长我们的知识面。在欢乐中学习,自主的学习,也会大大增长我们的学习效率和对于学科,对于知识的渴望与兴趣。这不免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起来。当然,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也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脆弱。北龙湖湿地公园中水面上泛滥的水葫芦就说明了这个严重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与动植物们共同的家。(指导老师:祝婉月)
标本制作课堂:“搬出”校园 走进企业
八六班 崔可云林
7月2日,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师生共十三人,前往河南鼎信生物塑化技术有限公司参观植物标本,现场学习如何制作生物标本。
学校利用暑假空闲时间,组织生物兴趣小组开展的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将标本制作课堂“搬出”校园,走进企业,并邀请权威专家现场授课,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河南鼎信生物塑化技术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董诚明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医这门专业。他以新冠肺炎举例,西医叫做病毒感染,而中医则称之为瘟疫。此外,中医治病,并非药物中某一种成分在起作用,而是中药中的多种成分共同起作用。
董教授说,中医在医学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仍以新冠肺炎为例进行对比讲解。新冠肺炎疫情集中在武汉爆发之初,武汉治疗中采用的中医药,占比不到四分之一。但随着人们对新冠肺炎病毒认知加深,发现中医药防治疗效显著,方舱医院建立后,治疗新冠肺炎感染的药物,中医药的主导地位不断提升。
随后,董诚明教授重点讲解了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首先是采集标本,采集时注意标本的完整性,并把枯叶、残花等剪掉……”“展开时记得要把几片叶子翻过来……”“标本制作的最后,记得放上标签,标签上要标明采集人、采集时间、采集地点……”每一个步骤都讲得一清二楚,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讲解完干制标本的制作方法,董诚明教授又讲解了如何浸渍标本。在介绍固定液的配置时,精确的数字和各种液体的名字信手拈来,无不体现出他扎实的专业功力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令同学们十分钦佩。
最后,同学们又前往这家公司的展品区,观赏已经制作好的标本。眼前的这些植物标本,有的晶莹剔透、制作精致;有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的珍贵稀少,大开眼界……同学们瞬间就被琳琅满目的标本吸引住了,时不时为一件件精美的标本发出感慨和惊呼。
植物标本保存了植物的形状与色彩,能够避免植物区域性、季节性的限制,便于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和研究。组织此次社会实践课堂的目的,正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对标本制作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生物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此次学习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恋恋不舍,纷纷表示,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次社会实践受益匪浅,对标本及标本制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后将和其他同学一起,通过学习制作标本,加深对生物学科的认识,逐渐掌握更多生物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学好生物知识,将来运用到实际需要中。(指导老师:祝婉月)
夏叶荷风吹校园
九七班 程李赞 陈怡冰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在这个夏季,我们荣幸地受到班主任的邀请,参加“叶文化”暑假主题活动。在这短暂的而又平凡的夏日中,我遇见了不平凡的它们——千姿百态的树叶。
在开始阶段,我们一起在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的指导下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标本及制作方法,丰富了我们的理论知识,为接下来的实践打下了基础,邓小平先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几天以后我们信心满满的踏上了采摘标本的旅途,大家都激情昂扬地拿起小勺子,举起小剪刀,带上小镊子。在绿博园里面大显身手,大家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标本,也在老师的陪同下,学习到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不同。
在采摘植物标本的过程中,我们也遇上了一些棘手的困难,当我们和同学们将目光投向脚下时,我们无意间发现了许多惹人疼爱的小白花,看到这些小白花,我们迫不及待地去询问老师采摘它们的方法,老师耐心地告诉我们这是草本植物,需要将它的根一并挖出。听到这话我们虽然一开始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一起把它挖出来。于是就有了悲剧的发生,我们几个由于工具没有带全,所以挖的过程异常艰辛,迟迟挖不到小花的最深处,仿佛这小花有无穷之长,随着挖的时间增加,也不断地有同学加入我们这个“采花”队伍。终于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我们挖出了这朵小花,看着它满是成就感,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入收纳袋中,如获至宝,再看看这朵小花,觉得它“花似白雪雪如花,素装淡雅展玉华”,怎么美都不为过。回校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处理标本时的一些事项,带着满满“战利品”凯旋而归。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这一次旅途中我们不仅收获到了满满一大兜的快乐,还重新温习了七八年级的知识。对于生物学习,当我们看见水中冒泡的金鱼藻时,便联想到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第四章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的知识,瞬间明白了这个奇妙现象的原理;当风吹落树叶,我们便意识到这是七上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知识。对于地理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GPS定位植物生长位置的经纬度,学会查找并分析绿博园的气候特征,归纳植物的生长习性,成功的实现了乐与学相互搭配、相互结合,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在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中,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七八年级的同学们互相认识,互相学习,拓宽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此外这次活动当中我们还意外见到了水葫芦入侵的场面,不禁感叹祖国在保护环境的措施上仍然不可松懈,一花一草一世界,一叶一木一菩提。我们要将环境保护落实在生活中,发挥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的作用,时刻谨记祖国教会我们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次叶文化活动使我们收获颇丰,也希望我校今后的叶文化活动更加完善,让同学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为此,我们采访了我校几位未参加活动的学生。九七班的刘弋赫同学提出:“学校可以在活动中设计一些更有意义的环节,让同学们在欢乐中学习,劳逸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得到放松,又能在大自然中学习,真正做到‘学在自然’。”九九班的孟晓龙同学说:“希望学校的活动可以在放松的基础上将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再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俗话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团结一心,体会到了制作标本的不易和科研人员的艰辛,也在标本展览时内心充满骄傲与自豪。我们不仅为前两年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高中的生物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这次难忘的经历如同一片树叶掉进回忆的流年,将成为我们初中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指导老师:李明芳)
领略自然之美
八六班 崔可云林
暑假期间学校三位老师带着我们七八年级共十名同学分别去了绿博园和北龙湖湿地公园进行叶文化课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分布特点、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叶片,记录数据并制成植物标本,感受大自然别样的魅力。
踏入绿博园的第一瞬间,一阵风携带着阵阵青草的香气,我们走走停停,一路上说说笑笑,见到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一旦见到不怎么常见的植物,便会停下来,拿出剪刀,袋子,小心翼翼的将那株植物装进密封袋。当然不止这么简单,我们还要记录下采摘的时间,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还要给植物进行编号,以便回家查找资料。
绿博园中绿树成荫,走在树荫下,坐在石凳上,丝丝清风吹过,让我们能够清爽的采集标本,连大自然都在体谅我们呢!抬头一看,一丝丝的阳光传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映照在地面上;一个个金黄色的斑纹随着树叶而摆动;淙淙流淌的小溪,叮叮咚咚的泉水从远方缓缓流来,又缓缓的流向那遥远的天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一刻似乎也静止了,每个人都沉浸在这大自然的无尽的美丽之中。
在北龙湖湿地公园中,明显感觉树木没有那么的繁密,建筑物也骤然减少。在这里我们却见到了一群不速之客——水葫芦。这是一种外来物种,它们不仅繁殖极快,而且对湖水中的生态环境有着强大的破坏作用。它们会逐渐在湖面上蔓延,慢慢地霸占整个湖面,霸占所有的氧气和阳光,使湖水中的鱼虾死亡,连其它的水生植物也难逃它的魔爪。
由此便可以看出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人类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大自然的美藏在那长满青草的泥土地中;藏在鸟儿清脆的鸣叫声中;藏在层层叠叠的树叶中;藏在淙淙流淌的小溪中……大自然的美是弥足珍贵的,但也容易被破坏,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它的美。
大自然的美也极大的激发了我对各个学科的向往。我要学好语文,用语言去赞美它;我要学好数学,用知识描述它的形态;我要学好英语,将它的美写入书中,告诉各个国家的人们;我要学好地理,知道每一座山峰的位置和特色;我要学好生物,解开它的基因密锁;我要学好政治,呼吁社会去保护它;我要学好历史,知道它的前因……
希望下次再见的时候,我还能坐在石凳上,走在树荫下,吹着那带着丝丝凉意的风。(指导老师:祝婉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