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我被电鳗“击”中了 ——一次课堂意外的反思与改进

发布时间:2022-12-04 09:48:41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我特意记下了这个日子,这节课,2019年10月11日下午,九年级二班的《电压》一节课。因为我突然被学生问住了:“电鳗为什么没有把自己电死.....”

  那天,当我还是重复去年的动作,打开去年的课件(我最近五年一直在九年级任教),配合大屏幕上的图片,侃侃而谈:水中电鳗能发出几百伏电压杀死河马这种大型动物......

  “老师,这么大电压,电鳗为什么没有把自己电死?”突然,一个男同学大声提问,是二班的一号种子选手郭明凯。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按照往常,这时应该是同学们啧啧称奇的表情才对,但意外毫无征兆的发生了......这时我心里一丝发慌,因为我备课时从未预设过这个问题,而且数年的这节课这个事例,也从未有学生这样发问。

  毕竟是多年的老教师,我还没有慌乱到语无伦次、驾驭不了课堂的地步。此时,我表面故作镇静,大脑快速思考,大声应答:“电鳗体内具备抗电压的器官组织,这当然又牵涉到生物学知识了,这节课就不偏离主题了,我们继续学习《电压》......”。虽然局面被我暂时控制住了,但接下来的课我还是有点慌乱,总感觉学生们的目光带着些许不满意,不信任……这是我从教数十年不曾有过的感觉——危机感。

  下课之后,我赶忙上网查找电鳗资料。这时才发现,网络真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当我输入问题:“电鳗为什么没有把自己电死”,搜索引擎立马给我几十条这方面的解答。我一条条认真翻看,阅读。又跑到生物组办公室,向专业老师们请教。一番恶补,总算是基本弄清楚了这个问题。

  原来,电鳗体内有一些细胞就像小型的电池,当电鳗的头部和尾部碰到敌人,或者受到刺激时,电流就会通过它的细胞膜,在电鳗的头尾之间产生很高的电压,从而产生强大的电流。电鳗放电主要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因为它要捕获其他鱼类和水生生物,放电就是获取猎物的一种手段。它所释放的电流,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比它小的动物击毙,有时还会击毙比它大的动物,比如正在过河的马和游泳的牛。电鳗的放电部位与自身的重要器官并不是直接接触,其次放电部位有比较厚的脂肪,在脂肪层的保护下比较安全的。这个保护层并不是某些百科上说的能起到绝缘作用,实际上依然导电的,一切绝缘都是相对的,电压足够大,石头也能击穿。对于电鳗来说只是增大了电阻,使得流过电鳗身体内部的电流其实很微弱。就好比我们拿着试电笔检测家庭电路时,虽然面对的是220V的非安全电压,但是因为有试电笔内几百千欧的超大电阻保护,流过人体的电流微乎其微,对人体没有丝毫影响。再加上数万年的进化,电鳗本身也早已适应了微电流的环境。当然,电鳗可谓生物中的一个奇迹,目前科学家对电鳗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一定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发现。

  我同时发现网上这方面的视频资料也很多,远比我插到课件里的图片丰富精彩。真实的场景,严谨的解说,极具知识性和趣味性。但在下载这些视频时又遇到了新难题,没有下载选项,只能观看浏览,要想下载必须先注册为会员。这时,我突然想起前一段时间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活动一个专家曾指导过大家利用现代手机的一些先进功能服务教学,如跟拍、投屏等。培训结束,我一直没有主动去尝试这些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觉得我的课堂上似乎也不需要这种“花架子”。这次意外的“电鳗”袭击,逼迫我去学习新技术,更新旧知识。

  我打开手机的设置,搜寻到隐藏已久却从未启用的录屏开关,一遍遍尝试,终于把一段精彩的“电鳗放电”视频录制下来。后来我重新审视这节课,及配套的PPT老课件,又发现一些新问题。课件内在介绍一些设备的电池电压时,竟然还有早已被现代生活淘汰的mp3电池数据,而近些年移动手机使用的新型锂电池却没有介绍。我在网上又查阅了有关锂电池的技术参数和应用原理,补充到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中。

  《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感谢大胆质疑老师的郭明凯同学,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感谢这次课堂意外,让我及时发觉自己近些年的满足与倦怠、不思进取的心态。

  反思这些年,在骄人教学成绩面前,在师生家长的赞美声中,在名师荣誉的光环照耀下,自己渐渐迷失了追求的方向,慢慢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不再有精心准备实验的热情,不再有学习新技术的迫切,也不再有挑灯备课的执着......

  这次课堂意外,打破了我多年的教学优越感,让我发现专业的不足,理念的落后,教学技术的匮乏。这次课堂意外,激发了我自我更新的决心,更新知识,学习技术,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并研究课堂意外,让它成为突破旧思维的导火索,成为课堂创新的生长点。

  在我们身边,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时代洪流奔涌向前,置身其间,不进则退,教育更应走在时代前列。未来已来!作为教师不思进取定是退步。不管你在这个领域有多大的成就,都应抱着随时归零,重新学习的心态。教师更应始终保持成长心态,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创造力,才能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作者  王玲  单位  焦作市人民中学)

(责编: 张世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