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

发布时间:2023-01-14 14:43:43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伴而生的计算机技术不仅丰富了传统教学手段,革新了信息传递方式、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也挣脱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极大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教学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

  过去一提到数学课,学生就会联想到“枯燥”“乏味”“机械训练”这些词儿。自从信息技术进入到课堂,我开始切身体验到了它给课堂教学带来的革命。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能够为学习活动创造丰富、生动、逼真的情景,能将复杂的事物变成简单的、将静态的转化成动态的、将抽象的变成具体的,形、声、文并茂,形成多通道刺激,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即将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就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我在每节新课的开始,通常会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用动画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的主动思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用计算机显示出太阳、月亮、地球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是一日,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与此同时,学生对年、月、日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拓展了孩子的知识眼界。

  又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用计算机创设了一个猴子分月饼的情境,请学生观看动画片:荧屏上先出现一只老猴把4块月饼分给2只小猴的情景,一只小猴分到了3块月饼,而另一只小猴只分到了1块月饼,分得少的那只小猴生气地哭了起来。

  孩子们看到这个情景后就提出了让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那么,怎么分才算是公平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每只小猴两块才算公平。”“要平均分!”大家对此观点都表示认同。我继续播放动画片,画面上出现了老猴把1块月饼分给两只小猴的情境。我问学生:“每只小猴能分到几块月饼呢?”学生纷纷说:“每只小猴半块月饼!”“半块月饼还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整数来表示吗?”我问。“不能”,学生齐答道。于是,我这才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数一一分数”。通过这一系统的情境演示,我达到了三个目的: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第二,在实践中理解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平均分”;第三,巧妙地揭示了本节课的课题。

  可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他们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会油然而生。

  二、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受传统教学工具的影响,使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有困难。过去只能靠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借助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式解说,尽管这样,学生还是不太清楚。例如,直线、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的特点。但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找到这样的物体,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似懂非懂。现在,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可以亲眼看到“无限延伸”这一过程,对这一特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线段”三者关系的理解,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方案的:在荧屏上先映出一条光亮的线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端点有两个;再使

  光亮点的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具有生动表现射线及它与线段的关系,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射线的端点只有一个:然后再使光亮的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此时学生又看到直线的形象,认识到直线无端点。这种动感的演示,形象地展示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关系及异同,突破了现实的局限。因为整个演示过程学生看得很清楚,认识得透彻,这样便可以在头脑中展开更多想象,所以教学效果很好,有效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几何教学中,化静为动,将书中的图形由静态变成动态,学生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推出公式。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利用电脑将书中的平行四边形由静态变为动态。先是出示了一个用若干方格拼成的平行四边行,颜色的变化使学生数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学生很快就意识到这种数方格的方法是不简便的,能不能用一个简便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这时,我又用电脑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标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沿着这条高剪下来,把剪下的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就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行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利用电脑课件,重难点很自然地得到突破,学生也顺利地获取了新知识。

  三、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教学训练活动,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巩固中,由于教学课件的使用,省去了板书和擦试的时间,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同时,学生等待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在练习类别和呈现形式上,教师就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把一些日常无法呈现的练习呈现出来。例如,在课堂练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用一块长方形的红布做红领巾,红布长5米,宽1.5米可以做多少条底边1米,宽0.35米的红领巾呢?类似这样的生活化问题,学生一般会用长方形红布的面积除以红领巾的面积,但是,实际上却做不了那么多条红领巾。为什么呢?多数学生不理解。这时运用教学课件演示,哪些部分是能做红领巾的,哪些部分是边角料,一目了然,学生们便恍然大悟了。

  四、灵活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要使教学最优化,就要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案,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确定最优方案的主导思想是用最少时间,使全体学生取得最好的成绩。实践表明,课堂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节省教学时间,有助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的最优调控,形成教学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最优组合,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要使练习快速、有效,运用电脑课件非常有效。因为它可以省时、多变,扩大练习容量,拓宽学生思路,从而强化练习效果。同时,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学生解题的亮点与错误,动态地利用希沃展示出来,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最大化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发展学生的才能。在教学中,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目的都应当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教学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在传统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常常把教学的对象设定为中等程度的学生。这样,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感到自己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又可能觉得很吃力,学习产生困难,甚至产生自卑感和畏难心理。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就能克服上述局限,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发展个别化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和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等级,确定学习的起点,从难度和速度上进行选择和自我测试调控,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突出个别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动态化和形象化的画面,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自己掌握和控制了学习的主动权,发挥了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就能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应地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从兴趣中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还具有智能性模拟仿真功能,能按实验要求,模拟实验过程和操作过程,演示相应理论原理,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和领悟一些在课堂上难以操作和演示的实验,从而解决了教学上的难点,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促进教学优化,开拓学生的知识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能向学生提供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如语言、文字、图形、动画、视频信号和声音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丰富的信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鲜艳生动、声像一体,动静结合的画面和变化多样的方式,为教育与训练提供了更多的更有效的手段,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知识,也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开拓了学生们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这个信息技术大爆炸的时代里,教学过程中应当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  赵桂丽   单位   夏邑县第一小学

(责编: 张世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