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中学音乐课堂提质策略研究》“双减”背景

发布时间:2023-04-26 15:15:01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我们音乐教师是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推进者,我们肩上的责任变得更大了,因此音乐学科的进度安排、内容安排、教学手段等等,都要进行质的变化,所以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同时,我们音乐老师的视角和观念应该也随之变化,对自身能力要进行不断革新和学习,多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去探索真正的“以美育人”,音乐教师必须还要从课堂的把控上完善自身,充分挖掘内容,巧妙利用教学手段,达到音乐课堂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以美育人;教学手段;课堂质量

  (一)多元化理念进课堂,巧妙借助音乐要素。

  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中学音乐教学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当前多元化是音乐主要的发展特征,音乐文化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此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音乐的作用,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眼光来对待音乐。同时,教师在组织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时,要以学生为本,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多元音乐文化为背景,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目的。

  无论是对学生身心的发展,还是文化修养的提升,音乐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其功能不容小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探究内涵,还有地道的味道。

  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音乐学习的多样化的音乐教学策略。如通过唱歌、练唱等方式提高学员的声线功底和音乐修养;通过音乐欣赏拓展同学们的审美眼界;通过对乐理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水平得到提高,等等。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例如音乐软件、音乐游戏等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利用班级多媒体展示手段,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沂蒙山区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特色,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这首歌所折射出的沂蒙人民的生命,勇敢,坚毅。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我让同学们在学习中互相借鉴,互相配合,通过合唱、分组练习等形式,增强了同学们的沟通、表达、协作能力,使同学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专注度和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基本功训练的强化上。在教授歌曲旋律和歌词时,我注重对学生的基本唱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嗓音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我还组织学生开展额外的练习和课外活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要领,增强音乐素养。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在教学中,我以点带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推己及人。通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我发现从口头表达到写作能力的提高,从单纯的欣赏音乐到对音乐内涵的深刻理解,学生的发展的确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在《沂蒙山小调》的教学过程中,我在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情感意识和人文意识,注重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功和历史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基本功训练和表现力的提高。

  常常在演唱或欣赏教学时,一定要先把音乐弄懂,不然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达不到的。多媒体的运用,把课堂烘托得光彩照人,光彩照人。多媒体课件能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音乐所要表现的情境,使学生一眼就能看出音乐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对音乐有更好的表现,从而使音乐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陶冶道德情操

  大家都知道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的作用是很多的,这是主要的一点,通过音乐来达到情感的抒发。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懂得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主动融入音乐,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此,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具体学习内容为基础,充分发挥出音乐的育人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利用音乐所表达出的感情来影响学生,促使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实现对学生的啟发,增强音乐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例如,教师在学习歌曲《歌唱祖国》时,可以通过感性的体验来完成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爱国短片,引起学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使每个学生都能充满活力地演唱,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融入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并在具体教学前,通过值得注意的是,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能够把爱国爱家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情,对教学实效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2、以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指导老师就是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那么他们肯定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那么教学效果就无法得到保证,如果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那么,教学效果就不可能得到保证,如果学生对于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也是如此,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音乐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授课方式,这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进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需要把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热情的方法,与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应用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游戏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相结合,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之达到稳中有升的目的。

  比如学“思春”这首曲子,老师可以在具体讲课前,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有什么特殊的景色吗?”,要求学生踊跃回答,说出自己对春天的看法和感受。同时,教师将有关春景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教学情境,营造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所学内容得到了顺利的引导,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埋下了伏笔。同时,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实现无缝衔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习内容之中。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学到知识。

  3、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基于多元发展的前提,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想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着手。值得注意的是,差异性强是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对此,初中音乐教师组织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所体现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鉴赏美与体验美的能力,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

  如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各显其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表演歌唱,也能让学生表演舞蹈;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文化的差异、增强教学效果等方式,组织学生欣赏音乐,畅谈对音乐作品的心得体会;同时,老师也可以针对音乐作品、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1.兴趣是内驱力,调动自己的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托雷斯说: “成功的教学无需强求,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时,将教学意图用流动的画面体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营造出一个色彩斑斓、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环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提高。

  如教学歌曲《无锡景》时,利用多媒体声、光、色、形融为一体的优势,创设情景:播放小桥流水、白墙灰瓦等江南风光,再引入无锡著名景点:太湖、梅园、天下第二泉惠山等景色,表现出小桥流水人家清新幽雅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江南水乡的风情,如《无锡风景》、《无锡再配以调动学生思绪、视觉和听觉的背景音乐。这时让同学们为画面编歌词,然后再配上原歌词的画面,看着美轮美奂的画面,听着悦耳动听的歌声, 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的美景之中,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 体会到了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引发了同学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同学们对这首歌曲的内涵从而在学唱中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2.强化听觉的训练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一边欣赏内蒙古民歌,一边借助多媒体进行了 2 个场景的展示。 首先,伴随着一声战马的嘶鸣,群马奔腾、你追我赶、人声鼎沸的欢腾场面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胡独奏《赛马》将同学们带入了紧张热烈、扣人心弦的气氛中,一曲《赛马》、《赛马》接着又一曲《赛马》、《碧绿的草地上,一群群雪白的羊群,如珍珠般铺满了大草原。 “苍天苍苍,旷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学们齐声朗诵独唱《牧歌》。诗与图在这里完美的融合,多媒体确实起到了点睛之笔、点睛之笔的作用。

  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美感、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牢牢掌握了速度观:速度观一般都表现得很美,很柔,很抒情,很忧伤………心情,而变速则可以造成音乐意象的改变。 多媒体在这里自然贴切地演绎音乐,恰到好处,而且在整个教学中完全做到让学生从看到想到,想到理解到中学,老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学生对少数民族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文化、服饰等方面。整堂课的学习过程相对轻松,上课的氛围也是非常不错的。学生学得很好,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就已学会歌曲。于是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歌曲的重难点细节处理上。让学生更多的体会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魅力。整首歌学习完之后,我把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讨论,歌曲应该用怎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情绪演唱,通过歌曲的学习,你对哈萨克民族有着怎么样的认知?然后,用分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演唱,同学们都很认真,整堂课,学生的兴致都很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多种音乐形式进课堂,紧跟时代潮流。

  音乐课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在不同教学阶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喜闻乐见。

  1.音乐教学应先关注情境

  常言道,善始善终等于成功了一半,情景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也是让学生兴致高涨的一种手段。例如在执教《银屏之歌》这一课时,首先给学生播放几段大家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来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高涨。

  又如在执教《阳关三叠》一课时,我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创编音乐情景剧“送友人”。在创作剧本和台词之前,引导各组学生先讨论角色的剧本,然后分饰角色。最后请其中一组的同学上台来表演。其余的同学可安排哼鸣歌曲的旋律营造送别时的伤感、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我们会认真挑选适合学生的音乐曲目,引导学生不断尝试有感情地高位置诵读歌词。

  2.增强音乐教学的形象性

  如音乐教学,音律不同,学生往往举步维艰,颠倒黑白。如果死记硬背,学生在记忆中就会出现不间断的短暂时间。老师们可以根据音响在生活中的不同特点,编成一些“韵律歌谣”,这样的“韵律歌谣”在老师们的心目中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 在《敢问路在何方》大部分内容的赏析中,让学生记住了体育课上老师喊口令向左转、向右转的感觉,使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又如 x 的韵律式(46),让学生仿照枪炮、喇叭打机关的动作,既能起到“敢问路在何方”的效果,又能达到“敢问路在何方”的效果;再如附点四大节奏型,使学生仿效刺杀敌军之情景,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样增加了同学们对音乐形象的了解。八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因为他们年龄的关系,如何调动他们的兴趣?首先播放了三段不同的蒙古族舞蹈,让学生们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感受蒙古族特有的民风民俗,使学生们在自然融入蒙古族音乐氛围中的同时,增进了对少数民族蒙古族音乐的认知。在学习完之后,让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演草原”,通过创编舞蹈、舞蹈表演的方式,表现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迎客人的热闹场面,增强音乐表现力,激起对其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3.注重在音乐欣赏课的欣赏性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倾听,即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启发的、简单易行的提问,然后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进行,然后再进行倾听。

  如:准备好的几个问题,我在听《长江之歌》之前先说一下,如:这首《长江之歌》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歌曲分几段来演绎?歌曲第一部分的旋律线条是怎么画出来的?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去听课。于是,学生们纷纷举手——一听就是答案。歌曲前半段感情歌颂,气势磅礴,后半段感情抒发,后半段再现前半段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歌曲由三段文字组成。歌曲第一部分旋律线条起伏较大,表现了长江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气势磅礴,令人应接不暇,听得人心旷神怡,意犹未尽。

  通过设问的方式,问题虽然很简单,但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听, 思维想象也因此而活跃起来,把学生的直觉力、知觉的审美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让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为音乐艺术和文艺不一样,所以他是动之以情,动之以情。于是,通过音乐欣赏,培养了学生开阔的思维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总之,上好一堂音乐课,光靠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整个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下功夫,在课堂的布置上下功夫。 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运用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法开展教学,就一定能使学生顺利、准确地掌握教材规定的各种技能,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游刃有余、游刃有余的效果。我们教师一定要创造积极向上的教学状态,发挥自己的素质和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办法,诱导有办法”,才能在每短短的 45 分钟里,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教学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恰当运用音乐活动,激发动力。

  1.带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从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开始。什么样的音乐是学生喜欢的呢?答案基本相同,都是对热门歌曲的钟爱。既然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就应该从喜欢的流行歌曲开始,带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的大门,培养学生能够随着音乐节奏,以抒发情感形体的方式,倾听音乐的耳朵、歌唱的声音。由于很多同学家里缺乏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此有些学生对学习音乐缺乏信心,所以首先要让他们从微知到了解流行音乐,然后到喜欢的过程。然后身为教师,要学会放下架子,对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与学生共同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而且可以让音乐课变得更快乐。

  2.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在音乐方面增加趣味性。课程要求教学内容在“双减”背景下,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对音乐和人生的关系的了解,从而达到热爱音乐、热爱人生的目的。教师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从生活体验出发,将社会生活与音乐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从生活体验出发的生动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这一目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广告、广场舞、餐饮、以及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影视背景音乐等一大批音乐现象的出现。包括每年的迎春晚会,歌舞类节目非常多,非常优秀。对这些节目的欣赏,可根据教学需要,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增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兴趣。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能够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音乐的紧密联系,激发自己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理念上,运用教学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情感的培养。

  创造条件,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让他们尽情地表现出来。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将4到6人的学生分成一组。要求每组在每节课结束前进行演示。2.每学年举办一次班级文艺汇演。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并邀请班主任和各科老师都参加,每组必须制作一个节目,并进行评比,获得奖励,以此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3.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文艺活动。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如一些需要表演的节目,各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这样,平时表现好的小组就有机会表演。这样,具有一定音乐天赋的学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双减”背景下更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所以初中音乐教师要积极把握“双减”背景下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全面激发,借助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在“双减”背景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相应的音乐基础知识内容在浓厚的兴趣支持下更有效率、更有质量,从而达到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音乐课堂在教学组织和组织方式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这就要求每一位初中音乐教师主动加强问题驱动,主动联合其他优秀教师同行,针对“双减”背景下课程教学中的变化,对有效教学的对策、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破解教学瓶颈,在总结规律、积累经验上实现教学效益和质量的不断飞跃。

  参考文献

  [1]王居宇.“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音乐社团建设[J].文渊(中学 版),2022 (7):579-580.

  [2]王双鑫.科学减负打造高效幸福的音乐课堂[J].速读(上旬), 2022 (3):300.

  [3]隋国连.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1:192. 

  [4]蒲枭,王凌霞.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J].求知刊,2015,14:115-116.

  [5]杭国芬.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初探[J].音乐大观,2014,12:147.

  作者:李敏 张盼 丁可  赵建兴  冉小娟  周宝红

  作者单位:郑州市中牟县第四初级中学

(责编: 张世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