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做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15 10:48:22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摘要: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和课程思政普遍推行的大背景下,善用社会大课堂、善用校园其他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论文通过研究高质量建设思政课主渠道、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高质量开展课程思政创新大赛等做法,挖掘出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明确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大思政课;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协同育人。

  “大思政课”是习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思维和着眼世界的眼光在面对如今“两个大局”的现实挑战之下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所提出“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的路径遵循,通过“大思政课”这个关键的主渠道落实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保障,其质量状况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影响。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的通知以来,各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要求全体教师在授课时根据课程性质挖掘各类资源,抓住每一个育人契机,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政之“盐”溶于课程之“汤”。

  做法1:高质量建设思政课主渠道

  高等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以下简称思政部),主要承担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面向学生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在《关于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专业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着力强化课程协同效应,把思政教育纳入全课程体系,深挖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着力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严格贯彻《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文件精神组织各系部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教学划时,必须开齐开足思政课。同时每年在新生入学前根据最新国家文件通知,按照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去调整相关课程的开设,具体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设学期等,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

  各专业所使用的思政课程教材皆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堂规模一般是80-100人。实践教学由三部分组成: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课堂实践通过组织学生上讲台主题演讲、专题汇报等方式进行。校园实践通过参观校史陈列馆、参与校园公益活动、开展校园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则是走出校门,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

  做法2: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专业类课程要从学科发展历程中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在专业课人才培养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和引导学生明确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树立科学探索精神。在课程中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课程发展和教学内容中挖掘独特的工作态度、专业精神等,在教学实践中分享每个教师的独特的思想引领,人生体悟和价值传递,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做法3:高质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

  河南省教育厅下发《2022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教办职成〔2022〕56 号。推动专业课程课堂创新,让教师由自发到自觉地承担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推动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的特点,多样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韩愈都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知识传播者,但老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就是育人,我们的学生需要成材但首先要成人。在学生培养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才能将思想育人落地生根。

  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在高校教育领域的有效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识显著提升,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各个部门,无论是思政课程教师还是辅导员,无论是专业课程教师还是其他教职员工,都已经深刻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很多教师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如一些专业课程教师为了能够使课程思政得到有效落实,进一步加大了学习与研究力度。有的专业课程教师还切实加大与思政课程教师的沟通、交流与互动,积极寻找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创新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引导,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无论通过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最终都是需要任课教师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明确课堂教育主体责任,深入理解并且深度挖掘专业教学中的育人价值,让大学生通过体验产生感情和思想认同,进而实现内化于心,触及灵魂。通过协同育人的机制,努力引导大学生将课堂所学消化、吸收成为自身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将理论自觉、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达到“知情意信行”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韩宪洲. 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 23) : 4-6。

  [2]韩宪洲.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7 ( 2) : 1-6。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 1)。

  [4]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2: 16。

  [5]习近平. 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J]. 求是,2022( 11) : 16。

  [6]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N].人民日报,2023-03-20( 1)。

  [7]楚国清. 善用“大思政课”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J].中国高等教育,2022( 7) :25-27。

  作   者:王彬燕    河南省永城市第七初级中学

(责编: 高才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