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23-11-20 10:34:47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摘要 :针对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回归生活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回归生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回归生活  必要性  具体做法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3修订稿)中指出: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在21世纪的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社会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人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道德是生活的产物,生活又是道德的目的。一个有道德理想追求的人,如果不热爱生活、不投身于生活之中,何来道德体验?回归生活是道德体验的真正源泉。只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学生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去体验、感受、领悟,才能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内化为道德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首先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来源于社会生活、又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课程。从考试评价的角度来说,中考采取开卷考试,以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评价的核心,这一改革促进了道德与法治课向生活的回归。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如果把道德与法治课比作树,那么社会生活便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与水分。脱离社会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教学是苍白无力的、空洞的、乏味的,只有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道德与法治课才会生命之树常青。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努力缩小教材中的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其次 新课改要培养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公民人格和文化自信四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倡导让课堂回归生活。因此,课堂教学要融入生活,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在施教中应尽量把抽象的理论寓于感性的生活现象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体味到理论的精妙和神奇,从理论中感受到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新的课改呼唤有新教学理念、新课程观的教师。道德与法治课只有立足现实生活,才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教育意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教材框框中走出来,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教学,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一时的教学效果。

  再次,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适应生活的需要。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很少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往往会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一些学生虽有满腹的知识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却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应该回归生活,通过“生活---教学---生活”起终的流程,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真正学会课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的立足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美好人生。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回归生活重要性与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勿庸置疑的。那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回归生活呢,在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此问题略谈一点浅见。

  一、学生要敢于正确定位自己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绝对的权威,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无论对与错,学生都必须绝对听从,学生从来都没有说“不”的机会和权利,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平等的关系。而现代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学生不再做一个唯命是从的课堂上的“仆人”,而要真正要回属于自己的权利,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敢于说“不”,从而敢于准确定位自己。

  二、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好知识的的重要前提,记得我在讲《和朋友在一起》这一课时,我提前两天让学生把自己的朋友圈进行一个梳理,结果刚一上课,学生们都主动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每一位同学都说的头头是道。这节课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而本课的教学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三、教师应转变教学策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新课改要求教学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贴近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景要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讲述《在集体中成长》时,我结合学生所在的班集体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从每位同学在班集体的生活,感受,收获,引导同学们思考,进而体会到集体带给我们的温暖,得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鼓励学生为共建美好班集体而努力。

  四、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

  以往的教学,一般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空间单一、封闭,而新课改下,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同时,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往往只固定在每周两节课上,而新课改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间的安排也不一定就固定在每周两节课上。在教学语言运用方面;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双方,教师在传达信息时要使用民主化的语言,而不能是居高临下的指令性语言。

  五、教学手段应由单一向多元转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了粉笔加黑板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也能将课本内容展现给学生,但结果却显得干巴巴的,非常生硬,学生被迫接受。随着技术的改进,多媒体教学模式走进了课堂,它将原来枯燥乏味的知识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去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生活赋予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把生活引进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会奏响生活的乐章,成为学生所喜欢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相长,才是有意义的教育。

      作者  王艳华   单位  河南省永城市第七初级中学

(责编: 张世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