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让学生品行之花绚烂开放

发布时间:2024-03-12 10:59:39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冬去春来,今年已是我作为乡村教师从教以来第六个年头。对于学生教育,我也已有所感悟。百善孝为先,德也;德者,得也。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教书育人的目的更注重于育人,孩子德行的培养最为重要。下面就我这几年的所学及教育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初中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首,在学生的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力,用于开拓的新人,更需要品德高尚,具有公德心的好公民。青少年时期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阶段,对人生德操高下、品性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现阶段虽一再提倡素质教育,但在考试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还是以看分数为主,重才智轻德育的局面在教育中屡见不鲜。追溯古时,北宋时期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就近来说,未成年人犯罪率攀升,轰动一时的女大学生杀母分尸案,这些结果的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教育失败现象,令人惊心胆寒!也是教师、家长忽略德育教育的最终体现!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成果不仅直接关系着个人成长,更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应该提到日程上来!

  二、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

  (一)学校教育

  德育教育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心理教育。学校课程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课与德育挂钩,但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课并未能全面统筹,思想政治课更注重于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熏陶有限,并未起主导作用。心理健康在中小学形同虚设,并没有专业的教师、专门的场地上课。它们只是德育教育的其中两项内容。

  (二)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成长环境。家庭的影响几乎伴随孩子的一生,但家庭中的德育多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它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隐匿于生活的琐碎细节,诸如父母的言行、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此外,现在家长普遍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去教育孩子,而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道德素质的教育,孩子的情绪往往得不到家长的重视,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社会环境

  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倾向于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接触外部世界。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他们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不能明辨是非的阶段,过早的接触外面繁杂的世界,更容易形成扭曲的世界观。部分学生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过于释放自我,奔放不羁,过早产生叛逆情绪。比如:学生因追星辍学、因疫情沉迷网络产生过激行为等等。也有部分学生受环境及网络影响产生厌学情绪、抑郁心理。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书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更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教师在实施过程要做到对症下药,一针见血。针对上述情形,我觉得,当代德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只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校园的环境中,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良现状。学校在创建文化校园、教师在课堂中探讨社会的热点话题,让学生献计献策,都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对新冠病毒疫情的讨论可以让学生看到中国团结友爱的力量,李光耀的国葬可以该受到对待伟人的敬意等。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育教育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教师不仅要用师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纳入自己的行为标准,同时还要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他们的必修课。他们性格尚未定型,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各方面加强培养。教师应该低下身子与学生交谈,做学生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以便于“对症下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现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五花八门的信息共同涌向没有确立人格的少年,很容易将其引入歧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操作网络,抵制诱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有趣又实用的网站,互相分享自己了解的网站,互相欣赏自己制作精彩的作品。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开拓了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视野,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摒弃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在班会课或思想品德课中老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有意义的网络视频对其进行评判,将一些有趣的图片、漫画等形式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正确地引导学生对于暴力、色情等信息的处理方式,正确理解这些有关青春期的话题。

  (三)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方面要形成合力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务必要形成合力、相互促进,才能改善德育教育的现状。这首先要求学校作为育人的根据地,应该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教育政策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学生及学校实际情况来制订德育实施计划、开展德育活动。比如开展雷锋月、安全教育周、表彰会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务必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其直接影响着学校育人的质量。所以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更是迫在眉睫。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方式向家长传播正确的育人方法。三是改善社会大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强烈呼吁政府部门,整顿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过滤网络环境,创造健康的育人氛围。要真正实现全民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联合,形成合力,为实现孩子们的德育教育最优化而努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渗透性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也需要在各方力量的通力合作下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提升自我道德素质的发展,品行之花绚烂开放。

      作者 苏梦丽   单位    长葛市颍川路学校

(责编: 张世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