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资讯

在学习反思中超越自我

发布时间:2024-02-26 09:12:48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许大成: 江苏省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我的成长历程概括为一个关键词是“学习”,凝练成一句话,就是“在反思自我中超越自我”。在潜心学习中涵养育人初心,焕发课改激情,沉淀教学智慧,实现主动成长,是我最宝贵的经验。

  向学生学:收获生动鲜活的教育智慧

  最生动鲜活的教育学,是师生在真实的对话场景中共同书写的。我们在教学生的同时,也通过聆听和感悟学生的一言一行,渐渐学会怎样有智慧地面对渴望学习的学生。

  体悟心灵美好。记得第一次上全市公开课,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我十分紧张,学生们也看出了我的局促。这时,我看见班长双手举起一张纸,几个大字赫然纸上:“老师,您是最棒的!”一瞬间我充满了信心。那节课进行得格外顺利,受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成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引发专业理解。有一次,我在讲完一个问题后习惯性地问:“大家都懂了吧?”下面一片点头应答声。这时一名学生站起身说:“老师,这是他们懂,我还不懂。”我有点儿焦躁,当看见他一脸的真诚与渴望时,一下子明白了教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明白了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学生,真正的教学是发生在面对具体的“这一个”的时候。

  启迪教学智慧。在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课时,我曾花很大功夫梳理基本问题,并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十分满意。但是下课后,课代表却告诉我:“老师,您的问题解决了,但我们的问题还在那里!”学生的反馈对我触动很大。自此以后,我在教学中自觉把学生的困惑作为重点,这样“以生为本”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俯下身子倾听学生,把学生的问题放在心上,为解决学生的困惑而教,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向同行学:找到成长的情境和力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名教师要把学习同行作为习惯,主动和同行一起切磋琢磨,共建倾听开放、彼此成全的伙伴关系。这样,既能焕发教研现场的勃勃生机,又能收获实实在在的专业成长。我借用古代哲学家荀子的三句话谈谈教研的体会和感受。

  以仁心说。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要怀抱宽厚仁和之心,坚守“立人”“成人”之意,不藏着掖着、不避重就轻,积极主动地分享有价值的教学经验。这不仅可以丰富同行的教学智慧,也可以倒逼自己对教学现场的凝视与沉浸,对课程价值的澄清与坚守。

  以学心听。尊重差异,倾听他人言说,让自己保持对可能性的开放心态和对异质声音的倾听立场。在一次期中考试的分析会上,组内一位年轻教师说:“许老师坚守‘能力为重’,但在实际上是‘能力唯一’了。”言外之意是批评我轻视了基础。同行的批评让我意识到,好课应具有丰富、饱满的意蕴,而这种不说套话和空话的坦诚交流更加珍贵,成为我不断成长的坚实力量。

  以公心辨。不用简单化思维应对复杂性情境,追求以公正清明之心辨识与评判教学事件。我曾借鉴“创新思维学之父”爱德华·德·博诺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模型,开发出简单易行的三顶思考帽:“黄帽子”——这样教学的合理性在哪里?积极因素是什么?“黑帽子”——这样教会出现什么问题?有什么风险?“蓝帽子”——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选择?假如我上这节课,应该怎么办?借助这一思维工具,我减少了日常教研中评课议课的主观色彩,彰显了“不以偏好论短长,而以公心促成长”的共生态势。

  向书本学:看见更美好的教育视界

  铁凝说,阅读其实“是人对自己、对生活、对人世、对未来更美更广阔的理解、想象和期待”。文学阅读如此,教育阅读亦然。教师要想走出成长的“高原”,走向成长的“高远”,必须多读书,消除疏远理论的傲慢心态,同时还要遵循理论的指引,如此才能看见更美好的教育视界。

  阅读能发现课改真谛。叶澜教授曾说,一线教师总以为自己最了解课堂,实际上,由于缺乏新课程理论的引领,很多课堂与新课程应有的样态还有距离。我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不要被狭隘的经验“遮蔽”,尽量避免自己认为的课堂之“是”,可能恰恰是课堂之“非”。通过阅读,努力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发现教育的真实面貌,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

  阅读能兼听不同声音。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的课堂讲授深受学生欢迎。但弗莱雷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反对讲授,认为它把学生变成了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我一度陷入迷茫:实施新课程,讲授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还有一席之地吗?在读了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讲授法如果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同样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坚持辩证思维,倾听不同声音,深化了我对讲授法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必要且有意义的讲授不能缺席!但也要警惕讲授的局限,注意控制好时间,讲求策略和艺术。

  阅读能涵养平和心态。新课改中,我曾抱有“今天提出课改,明天就能成功”的天真幻想。但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后,我清醒过来。他把“静悄悄”作为“革命”的限定语,一下子把课改的独特性揭示出来,让我明白真正的课改不可能是一阵阵热闹的“运动”,而要创设“用心相互倾听”的润泽教室。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必须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用一颗“静水流深”的心,让“革命”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向自己学:向着更好的可能出发

  向自己学习,不是目中无人的傲慢,也不是“我已经很好”的自恋,而是反思和珍惜自身独特的成长资源,听从“怎样才会更好”的召唤,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着更好的可能出发。多年来,我有三个坚持:

  一是积累经验,让岁月有根。陶行知说:“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教师不应以课为单位消耗生命,而应以课为单位创新人生,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升经验的品质和经历的价值。一旦我们拥有了这份宝贵的具身认知,就不会人云亦云,就能对听到和看到的有自己真切的体会和判断,进而“思”接地气,“改”增勇气,“行”添底气,成为一名有根的教师。

  二是自觉反思,让岁月有品。聚焦课堂问题,沉浸教学现场,自觉开展基于课堂改进的行动研究。首先是理想课堂——培育核心素养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其次是实践课堂——我的课堂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要求?再其次是反思课堂——“应然”与“实然”的差距以及原因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是重建课堂——再上这节课可以有哪些改进?这种对课堂实践的“省察”和“批判”,有助于重建和优化课堂教学行为,让自己成为有品的教师。

  三是坚守信念,让岁月有光。我认为教师应以铸魂育心、立德树人为己任,不断淬炼自己的教育理念,用理想与信念擦亮每一个日子。在新时代的宏阔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更应葆有崇高理想,自觉投身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课改行动中,追求卓越,与时俱进,不断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境界,从而实现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和谐统一,成为有光的教师。

  作者:许大成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