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平台 “3-10-3”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
新华网北京6月15日电 南开大学创立于1919年,由严修和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的理念创办。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南开大学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学校现有专业学院26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艺等。日前,南开大学伯苓学院副院长段文斌、招生办公室主任助理张颖做客新华网“2021高考情报局”,介绍学校今年的招生政策与特色专业等情况。
发挥综合大学优势 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平台
张颖介绍,南开大学今年将继续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两大优势。“学校推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一体化方案,也称‘3-10-3’南开方案。‘3-10-3’即:3个高水平重点实验班、1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类以及3个高水平医学专业。学校将本科招生的89个专业融合到16个专业和大类里。”
“学校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与流动性,为多元化人才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张颖介绍,南开大学会在录取阶段进行动态调整,增加考生报考多的专业志愿的招生计划,同时减少填报少的专业的招生计划。“希望更多考生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就读。”南开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并开放入学二次选拔机制、零门槛的转专业机制等政策。“学生进入到南开大学之后有更多选择以及流动机会。”
张颖介绍,今年在传统高考省份将实施全部满足志愿,传统高考省份考生只需填满专业志愿,填报不重复,提档之后体检合格,学校会全部录取到所填志愿当中,并且不会再进行调剂。
此外,她提醒报考医学类和哲学类的考生,这两个专业“不报不调”。如果考生报考了普通批次的其他专业,但没有报考临床医学(5+3一体化)、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以及哲学类的专业,学校是不会将考生调剂到此专业志愿里的。“如果同学想学习医学或者哲学相关专业,只要填报的是第一志愿,会直接录取到第一志愿当中,不受所投放的招生计划的影响,同时更加精准地实行一省一策的制度。”
张颖还提醒考生,今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提前批次招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首批九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培养有扎实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完善的知识结构的基础性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开设8个“伯苓班” 培养基础学科领军人才
段文斌介绍,南开大学作为“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入选高校,依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文学、历史、哲学、经济8个方向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并以老校长张伯苓的名字命名成立了“伯苓班”。“伯苓班的学生一部分是通过强基计划直接进入,另一部分是通过入学后的二次选拔,无门槛地遴选进入。每一个伯苓班人数约为30人左右,保证了小班化和个性化培养。“学校将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入选考生进行一体化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基础学科和交叉应用方向的未来领军人才。”
段文斌进一步介绍,对伯苓班的学生,无论是“强基计划”还是 “拔尖计划”,学生本科毕业后,都要进入博士阶段培养,并且要在国内外一流的研究机构或者高校继续深造,“这是伯苓班对学生出口的定位。”
数据显示,多年来,从伯苓班毕业的学生,98%进入博士培养轨道里,绝大部分同学在世界前100名的高校或研究机构,5%的同学在全球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学校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青年人愿意投身于基础学科,愿意成为未来基础学科的领军者。”
从整个学校的数据来看,南开大学的毕业生每年约有60%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中选择国内深造约占40%,“主要去向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20%的学生选择到国(境)外深造,“2020年,这其中超过60%的学生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以去年的数据为例,选择就业的40%学生中有超700人进入世界500强工作;近2000人选择去国家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战略新兴行业;300多人进入选调生队伍。“学生们能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传承了张伯苓老校长建校时的家国情怀和精神。”
大学的文化基因 润物无声浸润身心
挑选专业和学校的时候该如何把握?段文斌认为,在难以抉择的时候,建议选择综合类大学。“大学和中学不一样,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特色。如果选择综合类大学,当你本科毕业的时候,和身边不同门类求学的同学的接触,能够让你获得成长,这所大学的文化基因也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植入到你的身体和心灵。”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