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通路在哪里
先秦时期,至圣孔子就以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闻名。而今,却因受限于教育效率、选拔机制、科技手段等因素,导致因材施教仍无法大规模普及。
长久以来,在国家教育大背景下,学校只能采用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遵循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的原则,但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学习进度超前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对知识的渴求;同样因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知识漏洞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学生学习进度不匹配的问题如何解决?从现今课堂教育形式,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小测、大考,都有机会将学生的薄弱知识点暴露出来。可这些阶段性展开的测试,缺乏时效性,且并不能覆盖所有知识点。单点击破、延迟掌握,对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一种浪费。不难看出,老师、甚至是学校,都缺乏有效的信息采集办法,去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大数据作为新兴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既然大数据能够分析出人们对购物偏好、对内容的观看喜好,那么教育大数据是否也能够发现学生的差异、分析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疑惑,最终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事实上,教育大数据领域相对消费、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发展只能称得上初级阶段,市场较为空白,而在市场需求日益明显的同时,我们对未来教育大数据的发展需求也迫在眉睫。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