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浅议经典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

发布时间:2021-05-10 16:09:06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2020年11月27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进一步落实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主要是指经典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

  我这里所说的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当中的儒家经典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类教材,启蒙教育阶段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还有《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千家诗》《增广贤文》等读物;成人教育阶段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经典教育体系,无论官学私学,都是以经典教育为主。可惜自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后,一上任就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从此,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了经典教育,中华民族成了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1917年,胡适发表白话文宣言,1920年小学语文课全面改用白话文后,我们的国人便渐渐连一般古文都看不懂,更不用说“读经”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处于被批判、贬斥的境地,“四书五经”被作为封建社会毒草,不仅学校取消了读经,社会上读经现象也逐渐沦为遥远的记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丧失了接受经典教育的机会。现在,在中国大陆,90岁以下的人除了个别学者外,基本上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国学经典教育,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废除读经实际上是割断了中国人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血肉联系,割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经典教育断裂的结果是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急功近利、尔虞我诈、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现象屡屡发生;许多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同时,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人们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很多人精神空虚、心理脆弱、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三十年来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在中国大陆兴起,在儒家经典仍然没有被纳入现行教育体系的情况下,民间私塾、书院、国学院等社会机构大都以儒家经典学习培训为主,包括道佛诸子代表性著作等,这些内容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构成的。

  经典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的重大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建文化自信。明清以来至建国前,伴随着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近代中华文化面临全面危机,中国人一度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丧失了自信心,觉得百事不如人。如胡适当时就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既然百事不如人,那就在教育体系上引进西方,要么移植西方,要么移植前苏联,丧失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第二,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百事不如人”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既然“百事不如人”,那就转而走向全面西化,以拥抱西方文明来替代中华文明,对西方形成了崇洋媚外,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心态。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在开辟中华文化发展新方向的时候,把过去的传统截断了,不是革故鼎新,新旧递嬗;而是弃旧逐新,甚至唯新是求。百多年来经典教育的断裂,造成了当代教育体系没有延续我们几千年以经典教育为主的传统,使中国人在自己文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上陷入了迷茫徘徊,丧失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现在经典回归教育体系就是重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工作。

  第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的“经”是常道、常法的意思,熊十力在《读经示要》第一讲开宗明义即说:“经者常道也。夫常道者,包天地,通古今,无时而不然也,无地而可易也。以其恒常,不可变改,故曰常道。”所谓“常”是不变的意思,经是常道,一方面是说“经”中包含了某些永恒、普遍的核心价值,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说“经”是可以被不断诠释,不断丰富,与时俱进,成为后世的指导思想。因此,历代儒者都把经典看成是载道之书,研读、诠释经典是为例求道、明道、得道、行道,“常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核心价值观。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根与魂,所以,以儒家经典为根本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和“流”的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在“继往”的前提下“开来”,在新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传统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教育以修身为主旨,做人做事为基础,人格养成为目标。《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修养体系。由孔子开始我们传统教育就把做人做事作为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他教育学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孝悌忠信”等道德修养放在首要地位,而把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放在次要的地位。传统教育教人如何做人,具体地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而且这种做人教育是终身的,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做人。传统教育都把人格养成放在第一位,教育的目标是围绕人格养成设计的。人格养成也有不同层次:做人是底线,最低要求和普遍的目标是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理想的君子,最高目标是“希贤希圣”,成为圣贤,这是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教育的最高境界。“学为圣贤”是读书求学的基本方向,“希贤希圣”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尽管古来成圣成贤的人凤毛麟角,但千百年来“圣贤”已经成为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以,我们的教育可以称为圣贤教育。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指以道德为基础,树立人格,也就是通过教育养成道德人格。经典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应该注意不要把经典教育又变成应试教育,要时时刻刻想到我们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围绕立德树人来进行经典教育。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星,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儒学、国学研究等)

(责编: 王君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