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呵护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即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近年来,南阳市第十六小学校创新家校共育模式,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倾力呵护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取得了良好效果。
该校的特殊群体学生包括:残疾学生8名,智力障碍学生5名,家庭贫困学生26名,单亲家庭学生72名,失去父母跟随近亲生活的2名,留守儿童76名,合计约占在校学生的十五分之一。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改善学生家庭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该校充分发挥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试点校优势,依托“三个平台”——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微信、钉钉,落实“三项活动”——专家讲座、PTC积极养育、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三方联动”——学校、班级、家庭,切实提高家校共育实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收看专家讲座,树立正确理念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对特殊学生的家庭来说,矫正孩子缺陷和不良行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以及未来社会需求等教育内容,更需要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专业指导。
利用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每周一专家讲座,传递家庭教育理念。该校积极引导家长按时收看直播,学习先进理念与教育方法。学校管理员提前通过钉钉平台发放直播预告,通知到每一位班主任,班主任通知到到每一位家长。讲座前半小时,班主任组织家长进行打卡,做好听课准备;课后,教师引导家长围绕直播内容进行深度思考与交流。学校定期举办线下家长交流会,围绕讲座内容谈收获感悟和疑难困惑,三方联动,帮助家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发挥数字化平台专家讲座作用。通过《让良好的亲子关系助力孩子心理成长》等讲座,引导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通过《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等讲座,引导家长们养成正确的饮食理念及习惯;通过《孩子写作业常见问题及对策》等讲座,引导家长们学会指导孩子学习;通过《孩子遇到校园欺凌家长如何应对》等讲座,引导家长们帮助孩子发现潜在危险,做好自我保护,远离伤害……
通过收看讲座,特殊学生家长了解更多的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做到积极正确参与孩子的家庭教育。
实施积极养育,明确培养目标
家庭教育的核心,一是爱与陪伴,二是培养习惯。数字化平台PTC科学设置四个方面的习惯培养内容:早睡早起、运动一小时等健康习惯培养;做家务、自己穿衣物、不抱怨等生活习惯培养;独立阅读、练字、预习等学习习惯培养;不大声吼叫、不无理取闹、说话算数等交际习惯培养。还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计内容。
根据特殊学生的不同情况,按照简单、可测、高效的原则,家长可确定孩子习惯培养清单,并将清单张贴在醒目的位置。用倾情的爱与陪伴,温柔而坚定的方法,与孩子一起坚持打卡,并以日记形式做好追踪记录。单亲家庭孩子小旖,不爱讲话,平时跟同学交流不多。小旖妈妈与老师沟通后,给孩子制定21天练字、写日记打卡计划,帮助孩子养成独立阅读、书写工整的习惯。追踪记录显示,打卡15日后,孩子开始主动记日记,完成作业时能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老师发现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课堂回答问题、与朋友交往也更加大胆主动。看到小旖的巨大变化,大家都很欣慰。
组织实践活动,共享发展喜悦
综合实践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进而转变学习方法,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通过“动手”、“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在深度体验、亲身实践中,激发动力、提升能力,促进专项发展、全面发展。
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认知、思维等特点,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社会实践栏目安排适合每个年级的活动内容。学校通过钉钉平台,提醒家长指导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学校组织班主任打通课堂内外,以小组综合活动竞赛、个人综合活动成果展示等形式,将平台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课堂,对于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校引导教师有机地将平台上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资源、学科学习进行整合,使学科教学生动有趣,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
在大数据背景下,南阳市第十六小学校依托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引导教师与特殊学生家长通过专家讲座、PTC积极养育、实践活动,助力特殊群体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落实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孩子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实现“让学生拥有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让家长分享发展的喜悦”的办学目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南阳市第十六小学校 杨强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