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优化类型定位 深化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 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1-05-24 10:05:21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4月12日至13日在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孙春兰副总理作重要讲话,陈宝生部长作总结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这次大会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次大会还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定位,对职业院校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只有坚持类型定位,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才能完成为党培养接班人、为国培养建设者、为民增进幸福感的使命,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一、职业院校要切实提高认识,把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有文化素养的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执行者,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职业院校要从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出发,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实习实训等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建设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狠抓评价体系改革,做好标准化建设,巩固和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办法。标准是评价的依据,制定标准应从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和本质出发,体现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是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属性。职业教育的标准化建设应该遵从高质量发展、内涵化建设、构建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需求,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定标立杆。

  职业教育的评价应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什么样的职业院校是好学校?即对职业院校的评价。对职业院校的评价重点是德技双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岗课赛证融通等。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层面都应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职业院校设置标准,规范职业院校的设置;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实习、实训条件等“五位一体”的职业院校统一办学标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二是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即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评价。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标准将被彻底打破,这将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一个跟普通教育毕业生同台竞技的大平台,为他们敞开人人都能出彩的大门。有统计数据表明,中职学生、高职学生、教师和家长选择希望继续升入高校学习的分别占67.8%、67.33%、61.58%和59.85%;中职学生参加职教高考或单招的意愿,选择非常需要和需要的达84.31%,部分地区两项达到了90%,说明了中职学生对参加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充满期待。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不同。应建立以职业岗位真实项目为特点的应用专业体系教学,考核选拔考试制度也应该有相应的重大变革,以满足普遍不适应现行高考选拔制度的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强烈需求。同时,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评价还应形成过程评价、立体评价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日常行为数据化,更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评价导向。因此,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完善“文化+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顺应了职业教育规律,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三、狠抓“三教改革”,为职业教育赋能增效。

  “十四五”规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职业教育要融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去,积极开展“三教”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首先,教师是“三教”改革的根本所在。目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接受的是普通教育学科体系的培养,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体验,很难用自己的体验教授学生。从教后,很多年青教师缺乏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因此,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双师”团队建设是教师改革的重要举措。其次,基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要求教材更加接近实际岗位,不断融入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把企业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材,探索岗课赛证融合途径。因此,在国家规定框架内,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和活页式教材,是教材改革的标志。最后,职业教育的教法,一方面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成果,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双主体育人”。

  产教关系定供求。职业教育基于产业链需求,内生于经济社会。当地产业需求什么人才,职业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校企关系定机制。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基本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培训基地,把企业办成学校的实践基地,把企业需求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学校育人的标准和方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双主体育人”的重要教育教学方式。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推广,会让学校与企业一样、教室与车间一样、课堂与工段一样、教师与师傅一样、学生与学徒一样、作业与产品一样,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真本事。

  但是,调查统计显示,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的匹配度仅有50%—60%。校企合作的方式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比例远高于企业派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企业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等紧密合作方式的比例,说明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合作层次低、合作表面化问题依然突出,需要政府出台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新征程,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职业教育走过明媚的春天,踏入枝繁叶茂的夏天,必定迎来硕果累累的金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系河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  于燕)

(责编: 王君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