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新乡贤”乡村振兴模式初探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尤为关键。十九大以来,林州市坚持农村基层干部年轻化、技术化、实力化,以一批“新乡贤”为代表的基层干部,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成功打造了多个爆红的新时代新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乡贤”基层治理模式的新道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乡贤”基层治理 ;农村基层干部
一、“新乡贤”的定义及特征
“新乡贤”是指区别于传统以品德、才学为别人敬重的长者、贤人,更多指拥有较多经济基础、丰富人脉为特征,并在后天乡村任职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学习能力、道德品质的贤明人士。
二、“新乡贤”基层治理产生原因
(1)中国人自古就有“乡土情结”,因经济问题而被迫出去谋生的乡愁促使他们始终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当取得一定经济基础后,对家乡的经济支持是他们对家乡的回馈形式之一。当家乡人民期待他们反哺家乡,通过自己的个人能力带领家乡共同致富时,乡村治理的话事权就掌握在了“新乡贤”手里。
(2)党的十九大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通过政府出面,邀请“新乡贤”主持乡村话语的局面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政府领导和新“乡贤”建立了一种特殊的默契,并不是传统的上下级(党内)亦或朋友关系,以在林州调研期间,同止方村、社书村等“新乡贤”的对话中,了解到这是一种以实现共同目标为基础的合作伙伴关系,既有私人情感的投入,也有公事公办的责任意识,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更加亲密,更加打通了上下级(党内)之间的沟通交流。
(3)“新乡贤”的个人态度起决定性作用,绝大部分“新乡贤”选择接受村集体的召唤和政府的邀请,衣锦还乡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
三、“林州市“新乡贤”的一般性特征
(1)“新乡贤”所拥有的较多经济基础主要以建筑业为来源,这与林州市“中国建筑之乡”的产业发展有直接关系。林州市具有代表性的黄华镇止方村、临淇镇社书村、五龙镇岭南村等一大批先进村集体,其村支部书记皆为建筑出身,且自己拥有多家建筑公司,并通过自己经济基础对村集体企业的投资,实现了村集体资金的快速增长。止方村2014年仅有村集体资本2万,2020年已经达到105万元。社书村建立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完整的村集体经济。
(2)“新乡贤”普遍中年化,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已经达到了性格的成熟期和稳定期,考虑事情更为全面、细致和具体,处理冲突问题也更加成熟化和技巧化。
(3)注重自己团队的团结和干部年轻化
“新乡贤”基层治理更加主动村两委团队的战斗堡垒作用,堡垒内部的团结,同时利用自己的手段(重新选拔自己的团队成员等形式)解决了前任可能留下的内部斗争问题。同时更加注重自己团队内部的团结,并通过微信群的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每周的干部例会加强了自己团队的向心力和号召力。同时十分注重自己团队的年轻化建设, 以提高自己团队的创造力和干事能力,止方村现有大学生村官两名。
(4)群众基础宽泛、权威性、拥护度高。未当选前的经济回馈已经博得了很多民心。当选后,通过自己的人脉优势和较好经济基础,发展工作迅速,通过硬化道路、创造就业,实实在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并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政府及社会授予荣誉后,使自我深入人心。
(5)实干、敢闯、敢冒风险、敢担责任
总的来说,就“新乡贤”就任后取得的变化而言,成绩是巨大的。一些村庄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通过产业的建设,就业岗位的提供,村容村貌的改变,基本上达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高。在进行产业建设时,敢于拉投资,敢于引进企业,敢于实践,敢于承担可能失败的责任。事业上敢闯的精神影响了他们后面的选择,这是后来的东西,并不是天赋。
四、职位要求对“新乡贤”的逆推
(1)学习能力的加强。林州市现有542名村党支部书记,大学毕业者屈指可数,绝大部分是高中毕业,认识能力上普遍存在缺陷,思想观念老旧、保守,有着旧官僚主义的作风。“新乡贤”因为外出闯荡的机会,学习能力上要强于绝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包括人际交往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在调研期间,典型村的党支部书记党史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能够清晰、准确表达出各种相应文件要求,但仍然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表现出匮乏感,政治意识强,技术认知少,仍需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认识,摸清时代发展趋势,进行多样的产业的布局和信息化的产业供求关系,以便了解市场,抓住市场。
(2)心境的变化和公心的培养。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磨平的部分“新乡贤”的冲动劲,面对问题,保持冷静,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化恶化事情,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乡村关系中,有了较为成熟的心境和公心,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对一些矛盾的不公开化反而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对一些决策的公心保护了村集体的利益。
五、“新乡贤”基层治理现存问题
(1)干部队伍的家族化。经过调研,“新乡贤”家族化问题十分严重,基本上所调查的每个村两委都有党支部书记的家族成员,村两委失去民主的氛围,对村党支部书记缺少应有的监督,容易滋生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
(2)“新乡贤”缺少对家庭的照顾。在林州调查的四个乡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每天工作时间基本在12小时以上,且有两位村党支部书记因工作原因与妻子、孩子而分居,家庭关系有紧张趋势,子女缺少足够的成长所需父爱照顾。
(3)“新乡贤”的无奈。任何人,都无法得到他人绝对的肯定,在取得一系列成就后,存在部分村民为村集体取得的成活不以为然的现象,甚至专挑问题,搞针对,严重挫伤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积极性和村集体利益共同体的一致性。
(4)部分“新乡贤”存在官僚主义作风问题,不论于谁打交道,始终保持官腔,难以深入群众,不懂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作风霸道,搞个人独断,变卖集体资产。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
六、乡村治理问题应对
(1)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廉洁、民主,各地级市、县级市要对辖区内所管辖的范围村负好责任,针对搞黑恶势力、村霸、个人独裁专制、侵犯群众集体的利益的基层组织人员进行严肃问责,对所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绝不姑息,严查严办。省一级政府要加强督导,绝不允许政商勾结,搞利益集团的情况。
(2)扩大大学生村官的选调名额。一来缓解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有利于产业专业化、科学化发展。同时支部书记要要充当纪委、监委角色,制约党支部书记过于大的权利。
(3)推进政务公开制度,保障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并通过发行村报的形式,让人民看起真正的科学性、民主化、公开化,。
(4)针对某些决策问题,召开民主参与会议,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和决策。
(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供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