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立交桥
“农村缺懂技术的人哪!”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胡启涛跟农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对农业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每每谈到乡村振兴的薄弱之处,总忍不住唏嘘。
作为农业类省属高校,安徽农大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缺失犹如一道鸿沟,将农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大道拉长了。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必须搭建起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选育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四五年前的一个夏日,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红星镇吴寨村村民吴笙路过隔壁村,看见“90后”农业大学毕业生李亭流转500多亩地建成的蔬菜大棚里,瓜果挂藤、辣椒成熟,几十个工人在里面劳作,绿意葱茏、欣欣向荣,一下子犯了嘀咕。
同样是种地,为啥人家赚个盆满钵满,自己种小麦、种玉米,一年才挣一万多元?其实,吴笙心里明白,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从那时起,他就格外留心农业高校关于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的信息。
早在2004年,安徽农大就认识到为农村培养较高素质适用人才的重要性,派员组成考察组前往多地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并于一年后的全省两会上由学校时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提出相关议案和提案。2007年,安徽农大在泾县函授站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试点,面向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及种养大户定向招生,之后逐步推广到整个江淮大地。
详细了解安徽农大“村大工程”信息后,作为村“两委”后备干部的吴笙主动向村里报名参加县里的推荐选拔,并准备成人高考。他想,学校采取“单设专业、单列计划、单独划线”的倾斜政策,自己只要好好看书就有很大机会可以通过考试。成为“村大工程”学员好处有三:一是国家减免大部分学费、报销交通费、住宿费,自己几乎不花钱就能有学上;二是在当地集中授课,时间避开农忙时节,可以学习生产两不误;三是通过两年半的学习,毕业后就会拥有相应的国家承认学历文凭。拿到大专文凭,自己就拥有进入村“两委”乃至选拔成为乡镇公务员的可能。
2017年底,吴笙顺利成为“村大工程”的一员,开始系统学习现代农业专业知识。在两年半的学习中,一种“找对路”的感觉油然而生,好像自己的疑问都能在这里得到解答。
“学生找对路,说明学校功夫下到位。”胡启涛介绍,学校在设立专业之时结合了学员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特点,在经济发展较强的肥西县和广德县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种植大县阜南县开设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农学方向,在园艺产业发展强县砀山县与和县开设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园艺方向等,进行差异化特色培养。此外,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开展了“村大工程”专用教材编写、教学计划修订和教学大纲编写工作,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实际工作需要,增加了“市场营销”“城镇规划与管理”等有关课程,同时还增设了乡村振兴和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等课程和专题讲座,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农业农村工作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相对合理的新课程体系。
如今,吴笙已经毕业,流转30多亩土地种蔬果:“以前种玉米、种小麦,一亩收入八九百元,现在种辣椒一亩收入一万多元,种羊角酥一亩收入三万多元,同村村民吴杰看着我收益翻了几番也跟着种,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截至目前,“村大工程”已经辐射全省14个市83个县区,累计培养2.3万余名学员,良田千顷的江淮大地上几乎村村都有大学生,而这些大学生犹如一只只领头雁,在自己展翅翱翔的同时也为乡亲们指明了致富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