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德育

科技发展 莫忘“人是万物的尺度”

发布时间:2022-03-29 18:01:06来源: 现代金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明确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家出台这一《意见》的背景,是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增多,但科技伦理治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已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科技,是个中性词,某种程度上,它更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创造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战争工具、环境污染和生存条件的恶化问题。而伦理,则是给这把“双刃剑”配上的剑鞘。

  人类是否能够 掌控科技发展?

  人们应该记得,2011年,烟草专家谢剑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遭到了舆论强烈谴责,谢院士也因此被冠以“烟草院士”的“桂冠”;2017年,医学专家任晓平与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例遗体头颅移植手术,但是社会各界对此反应强烈;最为严重是在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违反国家禁令,竟然培育出“基因编辑婴儿”,引发轩然大波,引起全社会对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高度关注。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的意义非同寻常。近代以来,在人类的思想见解领域,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物质财富也急剧增加,人类社会终于走出了惨烈的“马尔萨斯陷阱”。

  正因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特意写了一段高度评价资产阶级“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语句,这与其说是在肯定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如说是在赞美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无数人也因此崇拜科学,在孕育近代科学的西方世界,甚至还产生了以“科学至上”为核心内容的科学主义思潮。

  但是,科技在迅猛发展,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对科技的质疑也没有停止过,因为前面所提到类似事件并非起源于中国,也绝非仅限于中国。面对着被科技深刻改变了的世界,不少人陷入了沉思:人类是否能够掌控科技的发展?作为一个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的科技大国,我们自然也无法回避这些问题。

  科技发展

  不应忽视社会效益

  科技无罪,但是众多事件已经表明,失控的科技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作为科研工作者及所在的行业,追求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是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烟草院士谢剑平经过多年实验,开发出“卷烟减害技术”,获得了国家多项专利,其本人也因这一“科技创新”而当选为院士,可见谢院士的“科技成果”的确能够降低卷烟的有害物质。但是谢院士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将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卷烟生产,还因此获得“院士”荣誉,会让人们误认为烟草已经成为低害或无害的消费品,在客观上会鼓励烟民吸烟,这对烟草行业当然是极大利好,但是对社会却是有害无益。

  如果说对于烟草院士的案例,公众还是比较容易感知的话,在某些领域,“重利轻义”的现象就难以让人察觉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移动网络、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竭力吸引用户的眼球,以赚取更多的流量,为此,从业者利用大数据技术,采取推荐算法,基于用户的阅读习惯,迅速摸清用户的喜好,不断地向每一个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

  但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喜好和偏见,虽然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但人的天性是喜欢接触自己喜闻乐见的“好消息”,也就是倾向于“偏信”,排斥“兼听”。久而久之,这一“高科技”让很多人进入一个封闭的信息茧房,在茧房里的每个人所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自己想看、想听的,其他内容则被无形地屏蔽了。

  在此环境中,表面上大家都感到很舒适,但实际上每一个人的主观认知却变得越发偏执,于是某些基本的社会共识逐渐遭到腐蚀,人们的很多争论也不再基于逻辑和知识,而是基于立场,变成了情绪的宣泄,这必然导致社会风险叠加乃至社会撕裂。

  科技发展

  不能违背伦理共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注重社会效益,就意味着它不能挑战人类的社会伦理共识。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必须要组成社会,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是人类进行合作的功能体,更是人类得以安生立命的场所。为了更好地合作,人类会形成某些社会伦理共识,这些共识无法通过公式予以证明,但却是不言而喻的“公理”,隐匿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换句话说,如果这些共识遭到挑战,或者说这些共识被证明是错的,那么人类生活的起点和方向也是错的,人的一切权利和义务、社会关系等都是错的,我们的生活以及生活的意义就会陷入迷途。

  人们应该还记得,在上个世纪末,克隆技术的发展遭到了全世界众多科学机构和学者的一致反对,联合国还明令禁止各国进行克隆人的研究。因为克隆技术会挑战人类的社会伦理共识——人既以生命体的形式存在,也以人格的形式存在,每个人的人格是唯一的,因此生命不可复制。

  鉴于此,在当今社会,器官移植被社会接受,是因为它仅仅涉及到功能问题,而头颅移植则涉及到人的思想、人格尊严的问题,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甲的头颅与乙的身躯组合在一起,诞生了一个新人,那么这个人是谁?他跟甲和乙的亲属是什么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头颅移植代表着人类对永生的渴望,那么人是否应该面对死亡?千百年来,人类对于“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活着还是死去”等终极意义的问题已有明确回答,形成了社会伦理共识,这样才有了最基本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如果未来有一天,这套伦理共识被打破,那么这些问题就会成为困扰活人的现实之问,最基本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就会遭到破坏,人类又将何以安生立命?

  科学技术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正如韦伯所说:“科学没有回答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等问题”。但是人类追求幸福却不能回避这些问题,科学技术固然是中立的,但是开发和使用科学技术的人应当是富有良知和理性的,科技的发展理应以增进人类福祉为价值目标。由此,我们不妨重温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那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科技的发展莫忘“人是万物的尺度”。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