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校园里首次“捕获”大红蛱蝶 这样的蝴蝶课程有趣又有料

发布时间:2022-05-20 18:16:31来源: 现代金报
  

  近日,天气逐渐转好,慈溪市桥头镇中心小学一群五六年级的学生,一头扎进学校的蝴蝶网室“桥之蝶缘”,在科学老师方科成的带领下,量尺寸、锯竹子、捆上绳,给蜜源植物金银花树重新搭生长支架,为这里的各种成蝶储备充足的“粮食”。

  架子快要搭好的时候,五年级的黄宇昊无意中发现网室里种植的苎麻有一片叶子有点古怪,微卷,表面微微泛白。他忙转身招呼身边的小伙伴快来看,并试着拨开叶子,看到有个黑褐色的虫子包裹在里面。

  “是叶巢,这里有大红蛱蝶幼虫。”曾经养过这种蝴蝶的六年级学生何溢瑞惊呼。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林涵茜

  首次发现苎麻叶下会吐丝的蝴蝶

  大红蛱蝶,这是城市里十分少见的蝴蝶品种,多栖息在大山深处。飞行迅速,深褐色的翅膀上带有一条橙红色斑带,如今能在校园里“捕获”,学生们好奇心十足。

  “像一片卷曲的枯叶,挂在苎麻叶下,不轻易被发现呢。”

  “你们看,大红蛱蝶的叶巢好像是叶边缘间互相连接起来的,是用丝来固定的。”

  “会吐丝的蝴蝶,有点像蚕宝宝啊……”

  生怕打扰到小家伙,大家围在叶巢周边小心观察,相互交流。

  方科成老师给孩子们科普了大红蛱蝶的习性、生长特点等知识,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饲养、跟踪观察,就此一场生动的蝴蝶特色实践课开讲啦。

  方科成老师发现,从“我为蝴蝶筑乐园”校园植树活动,到四五月的“你的食粮我守护”活动,通过一连串的实践活动,既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生命的保护欲。每一种生命都需要敬畏,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保护。这一方净土,既是蝴蝶的乐园,也是孩子们的德育园地。

  两年前探索建构蝴蝶课程

  2020年8月,学校投资两万元建起了一座顶高四米、面积约64平方米的蝴蝶网室。网室内种植了多种蝴蝶的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可以满足30多种蝴蝶的生长需要。

  “我们将学校的一个空教室改建成蝴蝶研究工作室‘蝶艺苑’,将其作为师生研究蝴蝶的一个重要基地。这里收集了师生制作的蝴蝶标本近一百种,包括慈溪本地品种,国内品种和国外品种,构建了一个小型蝴蝶标本馆。”桥头镇中心小学朱波飞校长介绍,在推进这项工作中,学校探索出一套建构农村小学蝴蝶课程的方法、理念和原则, 蝴蝶除了可以饲养和用于科学探究以外,还可以拓展出文学、美术、数学、工程、设计等众多领域的教学资源,蕴涵了丰富的育人元素。

  “目前,学校打造了和课程相匹配的一座室外蝴蝶网室基地和一间蝴蝶研究工作室,开设以蝴蝶为研究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和微信交流群,制作一批蝴蝶标本,形成一套学生蝴蝶作品集,充实校本资源。”朱波飞校长说。

  学校还购进了二十几册的关于蝴蝶知识的图书,供学生学习蝴蝶知识和进行蝴蝶种类的鉴定。学生在工作室“蝶艺苑”内除了可以进行《博雅蝴蝶课程》的常规学习外,还可以开展特殊蝶种饲养、文学创作、蝴蝶艺术品制作、小课题研究。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蝴蝶的饲养和研究是一个长周期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开展活动。学生家庭实验室通过在家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让学生及时获取最新的蝴蝶生长变化等资料,方便进行个人小课题研究。

  学校还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开发了“长周期”养种课、“任务”主题课、“论蝶”辩论赛、拓展研究课、“蝶艺”创制课共五种课程形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据悉,蝴蝶课程开设以来,已有超过150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调查表明:一段时间下来,科学方面学生掌握昆虫知识的正确率从60%提高到95%,了解种养知识的正确率从45%提高到89%;技术和工程方面,为了养好蝴蝶,几乎每个学生对蝴蝶的饲养盒进行了设计和制作。

  文学和艺术方面,学生还创作了大量的日记、小论文、童话等文学作品和蝴蝶书签、蝶艺画等艺术品。周欣怡和陈柯新两位学生写的论文《玉带凤蝶成虫的人工食物研究》在2020年宁波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接下来学校将始终坚持“主体探究,多元达成,尽情飞翔”的课程理念,致力于打造一门以蝴蝶为载体,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相融合,学生喜欢、教师爱教、领导肯定、家长满意的课程,让蝴蝶逐渐成为桥头镇中心小学的一张新名片。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