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9 15:34:54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吕  遊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1)

  摘  要: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是落实推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要求,丰富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整体性、优化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质量评价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价值意义。制度化实践中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存在着助力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的运行机制动能不足,教育大学生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的实践机制效应不强,激励大学生坚守知行合一、勇于拼搏奋斗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度建设视域下,以理想信念教育的连续性、整体性、系统性为着力点,加强动力供给、提升实践效能、健全制度保障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策略选择与优化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1]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趋势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和坚守使命的时代要求,不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是适应和满足这一趋势和时代诉求的有效举措,也是理想信念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自五四运动以来,抱有远大理想信念的青年大学生始终走在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前列,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挥洒青春和汗水,独具特色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和教育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可以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把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制度建设的范畴内,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熟和定形为问题导向,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路向。刘建军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2]以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对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追求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价值意义

  理想信念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不同的是它着重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着重于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培养志存高远、勇于奋斗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谓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具有约束性的、常态性的制度体系,并以这种制度体系规约和指导日常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其关键在于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法宝,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对汲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推动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整体性的需要

  理想信念教育不是各个要素简单的联接,而是理想信念各要素有机整合从而形成的一个育人化人的思想教育系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打通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的壁垒,以整合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环体等因素,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多方参与、齐抓共管,以教育内化和外化机理形成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化形态。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教育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教科书体系为核心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终占据着信仰教育的重要地位。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头戏”,围绕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然而,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和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的实际要求我们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与时俱进,激活和整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要素,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此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还受到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影响,以理想信念教育的要素整合推进体制机制建设,进而应对这些外部因素的挑战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时代诉求。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是优化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需要

  方法的优化和创新是基于理想信念教育系统调动各个要素、形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是由理想信念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调动各个要素的积极性并将其整合为有机统一体离不开方法的调试和创新。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本质上也就是一种方法的创新,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方法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框架内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方法的创新,不断从经典马克主义著作中汲取营养、不断运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对象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活跃、自带网络基因的青年大学生,这就要求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不断与时俱进,以机制的创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优化升级。以深入人心的、具有持续性和创新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尤其是“00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是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的重要支撑。因而,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是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研究的又一重大时代要求。

  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是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质量评价的需要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以制度效能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有助于质量保障下理想信念教育效能的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评价标准就在于它的效能和质量,高质量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实效性,而且能够从党的思想建设上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种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教育的评价不能够简单、单纯地用量化的方法。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为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一方面,从要素和系统的辩证统一关系来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质量评价的关键在于理想信念教育机制能否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并将各个因素整合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从结构和功能的辩证统一关系来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质量评价的重点在于理想信念教育机制能否协调理想信念教育的各个部分,并使各个部分同向发力、精准发力,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由此可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是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能,全面准确评价理想信念教育质量的时代要求。

  二、制度化实践中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现实问题

  韩震认为:“理想信念是一种价值体系,需要以持续有效的教育体系加以保障。”[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教育机制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提供持久的动力,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又为教育机制的实践提供了精神和文化支撑。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的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党团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常态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但在实践中存在运行动力不足、实践效应不强、保障机制不够等问题。

  1.助力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的运行机制动能不足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首先要激发理想信念教育各个要素的活力和生机,以体制机制为动力引擎,推动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事实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高校教师用关于理想信念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进行灌输式教育,而且是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大学生树立坚定信仰、补足精神之钙、祛除精神上“软骨病”的病灶清除过程。把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之‘钙’,认为缺失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一比喻恰如其分地把理想信念对人的精神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形象的描述出来,此后他多次引用这一比喻,强调理想信念及其教育的重要意义。他多次亲临高校,也多次回信青年大学生,激励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嘱托他们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为民族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然而,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干预和规制作用还有待提升,帮助大学生主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的作用还不显著。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内在驱动力量来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由教师主导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以理想信念为内容的教育课程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机制。但在实践中极少数教师丧失了理想信念,甚至出现了诸如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抗疫”实践进行评头论足、师德败坏、发表不当言论等个别现象,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培训制度还有待加强。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外部驱动力量来看,家庭、社会、政府等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助推性力量,把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是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而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和家庭都较为重视就业和职业规划,而不是从人的发展和国家需要来进行考虑。从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驱动结构来看,理想信念教育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方式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实践中,各个要素的相互配合、协调统一有待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大学生头脑、深入人心的协调性因素和动能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2.教育大学生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的实践机制效应不强

  崇高的理想信念不仅仅在于它能够在精神上引领和凝聚人们追求和共识,而且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理想信念不仅具有崇高性,而且具有现实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5]539这里马克思强调的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性,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前提条件。所谓实践效应就是理想信念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实践效应就是能否以体制机制在实践中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形成坚定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从而主动担当、勇于奋斗。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教育机制的实践效应不高,大学生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的积极性不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中,一些学者往往指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迟疑不定、犹豫不决,甚至出现“信仰危机”“精神荒芜”“文化困惑”等。[6]1事实上,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理想信念教育未能真正解决理想信念的崇高性和现实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视角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观,为个体主义和享乐主义留下了空间。如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等宏大叙事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远离人们的生活实际,他们追求所谓的“佛系文化”和“丧文化”,甚至甘于“蜗居”和“宅”起来。尽管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缺乏具有实践效应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不无关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应当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激励他们把个人的职业、家庭、生活与国家、民族、社会结合起来,讲清楚理想信念的崇高性与现实性、长远性与阶段性、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激发大学生使命与责任担当中的积极性。

  3.激励大学生坚守知行合一、勇于拼搏奋斗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作为一个教师主导,大学生为主体,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要素参与的系统,有力的保障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就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质而言,它是精神性的教育,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但这一教育实践活动仍需要教育领导者、主导者和参与者进行规制和约束,并且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为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运转提供“硬核”力量。所谓的保障机制就是以组织领导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社会环境保障机制等构成的,以形成保障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有效运转的制度性和规范行性力量的体制机制。这些保障机制的目的是通过外部制度性约束,激发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并在理想信念的追求中坚守知行合一、勇于拼搏奋斗的实践自觉。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实践过程中,制度保障不到位成为制约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制约性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委、教师培训和发展中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部门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但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极少数党委领导部门理想信念教育责任压不实,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党委领导制度执行不到位。高校党委领导部门是高校党员干部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管部门,也是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核心单位,但少数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存在“开起会来重要,干起活来次要,忙起事来不要”等现象,削弱了党委在理想信念教育的领导能力。其二,极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培训落实不到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7]330的师资保障制度有待加强。尤其是针对少数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训不到位,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存在课上课下、网上网下言行不一致,甚至是发表不当言论、违反师德,以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佳等问题要加强培训和管理。其三,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法治环境有待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齐抓共管制度治理有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集中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也依赖于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需要针对腐败问题以及其他违法犯罪的有效惩治问题进行引导和回应,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策略选择与优化路径

  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常态化、制度化为导向,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当然,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应当随着时代要求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动力上、效能上、保障上聚焦问题,精准施策。

  1.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力

  整体性和系统性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特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为依据,发挥各要素协同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活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动力。首先,活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驱动因子,以利益因素、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等为着力点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利益驱动创新、心理驱动创新、协同驱动创新、竞争驱动创新,优化动力系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追求的价值系统。因而,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在内容上加强顶层设计,也要以多种形式和途径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驱动力转化为大学生主动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推动力。其次,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能动作用方式,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受教育主体间的引导、渗透、激励和调节等方法,把信仰、信念、信心内化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9]386,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在灌输性教育和启发性教育的辩证统一中激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动力生成。最后,健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价体系,在根据分类评估的原则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用好学习强国、今日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建立多方协同的“短周期”与“长周期”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通过以评促建、评建结合、评建共进等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评价的实效性,正确引导大学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

  2.创新实践机制,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效能

  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从来都不是理论层面的幻想,而是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基础上的思想体系,信仰、信念、信心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成果中得到确证。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一教育活动能够有效率的针对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领域的思想问题释疑解惑,转变他们的理想信念观,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三观”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这一教育活动能够有益于大学生们扣好人身第一粒扣子,把好理想信念的“总开关”,积极践行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的责任担当,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勇气。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机制创新要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用好理想信念教育的标尺,在教育实践活动和学习实践活动的辩证统一中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效能,做到用事实说明问题,用实践证明真理。[11]首先,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教学互动模式,满足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环境下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等手段实现教材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集体备课互动、教师与学生间教学互动等教学互动。其次,加强理论讲授和实践养成的互动,形成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使知识教育、价值观养成和实践教育、工作能力的培养相互配合,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协同效应。最后,探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教学新样态,推进实践教学计划创新、实践教学资源投入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实践教学考核和激励机制创新,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看到希望,在奋斗中实现梦想。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在伟大抗疫精神的引领下主动参与抗疫实践,彰显了青年大学生敢于追求、勇于奋斗的精神面貌,他们的行动实践确证和检验了具有坚定理想新年的青年一代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3.创新保障机制,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保障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社会主义性质的理想信念教育,强有力的制度基础和制度形式是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基础。陈先达强调:“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不是讲空话、讲大话。……让我们的青少年明白人类社会朝什么方向前进,什么样的制度是人类最美好的制度,什么样的理想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12]160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除了在内容上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还要在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从领导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社会环境保障机制创新等方面发力,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以新时代信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组织领导制度创新为核心,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究理想信念教育的领导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领导体制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其次,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人才保障机制创新为重点,完善高校教师集中培训、师资管理等制度保障体系,培养一大批讲信仰、守、强信心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最后,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保障制度创新为支撑,积极推动家庭—社会—高校—政府的多方联动,利用法治、道德、纪律规章等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齐抓共管制度,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制度的基本特征在于其规制性和强制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不仅要从教师的职业要求、伦理要求上进行激励,而且要从政治要求、制度要求上加以保障。唯有如此,才能从制度刚性上让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硬起来”“实起来”和“稳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强起来,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目标。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