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石赢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有效改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发布时间:2024-05-18 17:30:14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一般都会重视亲子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影响了亲子关系呢?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跟家长聊聊。

       从顺序来说,我们先有孩子,到三岁以后,出现了孩子的学业。我们借用叙事疗法的理念,将学习拟人化,把学习看成我们的“二宝”,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看清楚孩子跟学习的关系。

       这个“二宝”非常了不得,对于所有家长来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完美无缺,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未来希望。

       在一开始,大宝对二宝的来到有些复杂心理,担心自己的“宠爱”会不会被分走一半,会不会失宠。但是看着大家那么喜爱“二宝”,而且幼儿园的“二宝”也那么可爱,常常给他带来欢乐,慢慢的也就接纳了“二宝”。

       但是从小学开始,父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大宝、二宝一起回家,父母常常关心的是“二宝”话题:“成绩多少?”、“专心听课了没有?”、“作业完成了没有?”,至于大宝今天有没有被欺负、有没有委屈、过得开心不开心、跟朋友相处怎么样?在学校适应不适应等,似乎都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如果大宝二宝发生了矛盾,犯错的一定是大宝。二宝从来没有错,二宝一直被宠爱。比如成绩下滑了,就是“二宝”被欺负了,大宝就会被追责,为什么不好好照顾“二宝”,怎么就那么不专心、不重视?而不是关心大宝,是不是“二宝”调皮,增加了难度、加大了作业量,让“大宝”不堪重负。

       日积月累,“大宝”跟“二宝”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亲密兄弟,而是对立的关系,“大宝”常常因为“二宝”被批评、指责,抱怨,甚至挨打,父母很难再对他有笑脸。

       “大宝”深深感觉到父母已经不再爱他了,父母眼里只有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二宝”,而且似乎永远没有失宠的机会。“大宝”的悲伤、失望、乃至绝望,演变成了叛逆、嫉妒、愤怒,开始有意无意的攻击“二宝”。有时候迫于父母的威严,强颜欢笑,但是总有父母不在场的时候,他就可以自己做主虐待“二宝”。比如逃课、旷课、迟到、睡觉、不完成作业、不参加考试、休学,甚至内心干死“二宝”的心理都有,厌恶至极。

       孩子感受到父母不再爱他,那么跟父母成了对立关系。那么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父母跟“二宝”是自己人,而“二宝”就是自己的敌人。他们怎么能会有良好的关系呢?

       如果我们想改善“大宝”跟“二宝”的关系,就要把“大宝”的地位确立起来,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安全感,他一直被爱着,他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有了“二宝”,但是“二宝”也是他的小跟班。在“大宝”的地位得到确认后,他才会从父母那里学着怎么爱“二宝”,承担起属于他的责任。

       在这个俩宝争宠的过程中,有一个外来的角色——手机。在孩子幼儿时期,除了“二宝”,父母还介绍孩子认识了一个朋友,那就是“手机”。

       随着“大宝”“二宝”的矛盾升级,“大宝”感受到了被孤立,唯一没有抛弃他的就是“手机”。无论什么时候找到手机,手机都可以给他安慰,给他快乐,无条件的接纳他,成为“大宝”的铁杆知己。

       就像“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手机”越是在父母眼中是“眼中钉、肉中刺”,“大宝”越是维护这个唯一的朋友,甚至会扬言,你们伤害我的朋友,我就跟你们拼命,甚至以“自杀”威胁。

       我们如果想搞好亲子关系,务必看清楚大宝与二宝的关系,“大宝”与手机的关系。尊重大宝的权益,尊重大宝的交友权利,呵护大宝的爱心和积极性。

       学业代表着孩子的责任,手机代表着孩子的朋友和快乐,一个是他应该做的事,一个是他想做的事,由此可见,影响亲子关系常见的障碍是跟学习和手机有关。家庭教育的方向是,引导“大宝”在与“二宝”相处中,体验到快乐,在与“朋友”——手机的相处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和界限。(作者单位:河南舒宁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责编: 赵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