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让“上好学”成为共同福祉
本网讯 近年来,驻马店市以名校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变“输血”为“造血”,从“单一强”到“整体优”,让优质教育的“种子”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市实验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现在,好学校就在家门口”……近日,在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驻马店市实验中学开源校区门口,一群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回想起曾经的“求学之路”,总有唠不完的嗑儿。而这,正是驻马店市近年来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的生动注脚。
这场以“破解教育资源不均、实现优质均衡”为核心的改革,正让“上好学”从中心城区的优势变为全市孩子的共同福祉。“市五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于2019年启动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以名校带动、集团联动、结对推动的形式,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改革。”随着驻马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世杰的介绍,驻马店市推动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改革画卷正徐徐铺展——
强化顶层设计,破除积弊明方向——一场回应民生期待的教育突围
早些年,驻马店市基础教育曾面临“城镇挤、乡村弱”的双重困境:中心城区名校班额超60人,家长为“抢学位”凌晨排队报名;而农村学校因师资流失、设施陈旧,学生大量流失。更严峻的是,城镇化加速带来的人口涌入,使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滞后,“择校热”衍生出交通拥堵、教育焦虑等社会问题。
为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而引发的招生入学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驻马店市迅速行动,于2018年提出联合办学,开始谋划集团化办学改革,提出“以名校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改革思路。2019年,该市正式启动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为集团化办学改革指明了方向。2021年,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将“基础教育提质升级五年攻坚行动”列为驻马店市经济发展“十大战略”之首,提出重点打造10个优质教育集团,印发了《驻马店市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试行)》,从制度上对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工作进行规范和保障。
“教育是发展之基、民生之基,是拔穷根的治本之策。要坚定不移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项目谋划建设,系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驻马店市委书记鲍常勇以坚定的口吻传达着驻马店人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从2021年秋季开始,驻马店市直和各县区每季度便有2至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参与集团化办学改革。从试点开始,边总结边推广,到2023年,市中心城区和县城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校际发展差距明显缩小。“目前,全市已基本消除‘择校热’和‘大班额’现象,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周边农村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化、均衡化水平明显提高。”提起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驻马店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吴淑英欣喜地说。
“此举正是市委、市政府‘真正把好学校办在老百姓家门口’的生动实践。”第三届河南影响力校长、驻马店市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孙群杰告诉教育时报记者,“以市实验中学开源校区为例,此前因京广线铁路影响,驻马店市东西发展空间受限,铁路以东教育资源较为欠缺,尤其是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而我校开源校区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学生在此享受与市实验中学本部一致的教育资源,包括名师指导、小班授课及多元的课外活动,大大满足了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集团化办学的大潮,驻马店市的教育资源得到了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不仅加强了校际的互动与合作,激发学校自身的创新动力,还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机会,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创新发展模式,搭建平台促优质——多元路径激活教育的“一池春水”
驻马店的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绝非简单的“贴牌冠名”,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从“名校输血”到“弱校造血”的跨越。“在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市教育局通过加强区域统筹、搭建发展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实施规范,加强教育管理,充分发挥着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刘世杰的介绍中,教育时报记者逐渐明了了驻马店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在体系,即在多次探索中积累形成的两大核心模式及五大行动机制。
具体来看,两大核心模式各有侧重:紧密型教育集团主攻“新校高起点”。以优质学校为龙头,统筹管理新建校区的人财物,实现资源共享。如驻马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育红、金骏、金盾等多个校区同步管理,从理念到师资全面对接,让新建学校一“出生”就“站在巨人肩膀上”;联盟型教育集团则聚焦“弱校高水平”,由强校牵头薄弱校,通过教学联动、资源共享提升办学质量。像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东校区帮带驻马店市第十一初级中学,驻马店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帮带驻马店市第七中学,做到骨干师资融合、教研活动同步,让薄弱校在“跟跑”中快速成长。
更深层的活力则来自五大行动机制的支撑。“一集团一策”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底线,各集团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集团的章程,同步建立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配套制度,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高效统筹管理。如驻马店实验小学根据四个校区的实际情况,采用条块结合的管理方式,推动各集团校协同发展。
师资共育是“成长阶梯”,通过“国培”“省培”到“市培”“县培”再到“校培”的五级培训,搭配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等,加速教师成长。汝南县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室,进行送课下乡等活动,培育农村教学“种子教师”,推动优质师资向薄弱学校流动。
文化共生则是打造教育生态的“百花园”,集团校既传承名校基因,又鼓励分校创新特色。如驻马店市第二十四小学本部以书法立校,其分校则聚焦“健康教育”,“一校一品”让校园文化各美其美。
“五育”融合打破“唯分数”困局,转向全面育人。驻马店实验小学的多彩劳动课程,让学生在蔬果种植、中药栽培中体会劳动价值;驻马店市第四中学的《心海罗盘》期刊、“心晴”心理热线等,时刻守护学生心灵成长。
数字赋能是“云端纽带”,依托“驻马店教育云平台”,驻马店市推动集团校建成优质课程资源库,推动“三个课堂”应用。“这三个课堂分别是‘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驻马店市教育局每年寒暑假都会印发相关通知,不但通过信息技术让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还能充实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驻马店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王岩解释道。
从“输血”到“造血”,从“单一强”到“整体优”,驻马店的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用模式创新与机制活力,真正激活了教育的“一池春水”。曾经的“冰火两重天”正化作“百舸争流”,每所学校都在生长,每个孩子都有期待。
探索多元特色,持续裂变生长——打造优质均衡教育的“天中样本”
自2019年起,驻马店市通过近6年的义务教育集团化改革,已组建69个义务教育集团,覆盖291所学校,惠及近30万学生,实现了“资源总量增长、质量整体跃升、群众满意度提升”的均衡发展格局。
资源供给从“量”到“质”的跨越是改革的基底。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至2024年,驻马店市新建、改扩建学校309所,新增学位27万余个,不仅彻底消除中心城区“大班额”现象,更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空心化”问题。中心城区40%的义务教育学校纳入集团化管理,优质资源通过“溢出效应”辐射更多角落,为学生“上好学”奠定硬件基础。
各义务教育集团通过内部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还带动了周边学校的共同发展,一大批新优质学校在此过程中持续裂变生长:驻马店实验小学、驻马店市实验中学等集团学校在省级学科竞赛、综合素质测评中屡获佳绩;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驻马店市第十初级中学教育集团、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上蔡县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等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集团,成功“孵化”17所新建学校……
正如驻马店实验小学校长常东亮所言:“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名校搬家’,而是要让优质教育的‘种子’在每一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家门口的好学校”也成为市民热词。驻马店市实验中学开源校区家长雷春红告诉教育时报记者:“孩子在这里享受与本部同样的教育,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了!”
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通过统一组织、统筹调配师资、教研等集团校内部资源,成功孵化了家门口的新建校。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梁宗京表示:“之前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现在好学校就在家门口,集团化办学正以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效,让‘教育公平’真正从理念落地为可触可感的民生幸福。”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驻马店市的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随着数字化赋能、特色化发展等创新举措的持续推进,驻马店市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书写教育强市的新篇章,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的名校中拥抱未来。(侯成浩 庞珂 王梅枝)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