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高等教育

院士增选显实力百年河大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28 16:19:05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8月20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正式公布,河南大学宋纯鹏、王学路、刘彦随、白跃宇4位学者成功入选,涵盖生命科学、医学、地学和农业领域。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仅让河南大学成为河南省此次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更创下了该校院士增选历史上的最好成绩,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次四位学者的集中入选并非偶然,而是河南大学多年来在科研实力提升与学科建设深耕上的集中展现。宋纯鹏教授深耕植物逆境生理领域,其研究成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作物减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技术路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王学路教授在豆科固氮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氮肥的使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方向;刘彦随教授长期致力于乡村振兴相关研究,其提出的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模式,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白跃宇教授在肉牛育种领域的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我国肉牛品种的品质与产量,更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四位学者在不同领域的卓越成就,生动印证了河南大学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领域双轮驱动的显著成效。

  作为省部共建高校,河南大学近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成效斐然,构建起了“顶尖人才引领—中青年骨干支撑”的完善人才梯队。截至目前,学校新增国家级人才73人,这些人才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领军作用,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同时,学校拥有1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这些平台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撑,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在学科建设方面,河南大学表现同样亮眼,已有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科研竞争力稳居全国百强,充分彰显了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深厚积累与强劲实力。

  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河南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底气。学校始于1912年,历经百年沧桑却始终坚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抗战时期,尽管校园遭到破坏,“铁塔虽倒,学风不坠”的精神却在师生们的坚守中代代传承,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以来,河南大学将校史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让学子们在了解学校历史的过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出了以赵九章、李济等为代表的科学先驱,以及大批在各行各业勇担时代使命的楷模,“铁塔牌学子”以扎实的学识与强烈的责任担当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

  如今,这所百年学府正焕发出蓬勃的新生机。“一校三区”的格局加速形成,三个校区各有定位、协同发展,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校开设的82个一流本科专业,构建起了覆盖文、理、工、农、医等多个领域的完善学科体系,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河南大学与50余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等方式,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同样成绩喜人,技术转化经费突破1.2亿元,一系列科研成果成功落地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高校智慧。

  四位院士候选人的脱颖而出,既是对河南大学过往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学校开启新征程的崭新起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河南大学正以科研突破为引擎,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标稳步迈进。在未来的发展中,这所百年学府必将继续书写辉煌,为中原大地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国家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河南大学法学院 应瑜越)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