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建筑与跃动的火种——走近河南大学博文楼
穿过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沿着中轴线东侧的林荫道徐行,一栋既古朴典雅又现代时尚的建筑,在绿树掩映间渐次清晰。那便是博文楼,师生们更习惯称它为六号楼。
凝固的建筑:传统与西洋美学互鉴
博文楼于1915年破土动工,1919年竣工。这栋楼一经建成就成了当时学校行政、科研和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博文”二字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站在博文楼前,其独特的“主体两翼”倒T字形结构尽收眼底:主体部分共四层,两翼为三层,对称舒展。建筑基层以灰泥粉刷,二层以上则采用青砖砌筑。最富特色的是主体第四层,设计者在此巧妙设置了一排拱券柱廊,外围搭配花瓶样式的木质栏杆,颇具匠心。四层外廊下方,6根西洋风格的白色巨柱纵向排开,对称含序,给人以厚重坚固之感。它巧妙地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古典建筑元素,是当时闭塞中原的一股新潮。
跃动的火种:穿越百年的精神传承
博文楼建成之初,正值社会变革、风雷激荡的历史节点。1925年盛夏,时任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同志应邀来到博文楼,向开封各校学生代表作了题为《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后来被刊登在《雷火》周刊上。演讲中,他从葡萄牙殖民澳门讲起,揭开近代中国被列强侵犯,割地赔款、丧失主权的屈辱现实。他深刻剖析了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扩张的本性,更犀利指出帝国主义侵华的特点是与中国的反革命势力相勾结以压制革命。在痛陈国难之后,他振臂提出“尊重民权,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三大口号,并向在场的有志青年表达了寄托:“我希望中国的青年诸位,全都起来,参加现在之国民革命运动,使之早日实现。”他那铿锵有力、字字千钧的演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也在中原大地播撒下革命的火种。
然而两年后,1927年,李大钊同志惨遭反动军阀绞杀,壮烈牺牲,年仅38岁。为了纪念这名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河南大学在博文楼西侧立起一尊李大钊塑像:镜框后的目光依然炯炯,浓密的胡须透着坚毅。每年清明时节,总会有师生自发前来献花致敬。
在二十一世纪回望,博文楼已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处精神高地。如今,这里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举办学术论坛的重要场所。当我们驻足于李大钊先生当年的演讲处,仿佛能感受到他那份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上下求索的执着。火种不灭,精神继往。那份穿越时空依旧炽热的理想,那份深沉厚重的家国担当,在河大师生之间坚守传承,生生不息。(作者: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龙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