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法学院:播撒法治火种,点亮社区普法之光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却无法阻挡河南大学法学院学子播撒法治阳光的热情。8月28日,一支由法学院学生自发组成的暑期志愿普法小队,满怀对法治事业的热忱,深入郑州市金水区龙湖街道龙之梦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这场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法治实践,不仅为社区居民带来了“量身定制”的法律服务,更以生动的形式展示了河南大学法学院实践育人体系的卓越成果,深刻诠释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内涵。
作为百年学府培养的法治后备力量,河南大学法学院学子始终以响应国家号召为己任。此次社区普法活动,正是法学院学子助力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行动。当暑期来临,几位法学院学子主动集结,将学术殿堂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践动力。这种“以法为炬、为民而行”的担当精神,彰显了学院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深厚底蕴。
为使普法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小队成员提前一周深入社区进行调研,梳理出婚姻家庭、物业纠纷、电信诈骗防范等八大类民生法律问题。他们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活中的常见场景,把复杂的诉讼程序讲解得通俗易懂。活动现场,法律咨询台前不时有居民驻足咨询。这场“接地气”的普法活动,让在场群众真切感受到法治服务就在身边。一位社区居民感慨道:“河大学子讲法既专业又贴心,咱们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
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河南大学法学院构建的“三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作为河南省法学教育的排头兵,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将实践育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在课程体系方面,学院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开设了“法律实务工作能力”“法律文书写作”“法律诊所”等特色实践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技能实训”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真实的法律案件,成为法学实践教学的典范。
在平台搭建上,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积极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与开封市龙亭区人民法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充分整合双方资源优势,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司法实践场景,使其在真实的司法环境中强化专业技能,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在社会责任培育方面,学院深耕社会责任教育,常态化组织学生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开展普法活动。这种将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深化对法律职业的认知,在实践锻炼中厚植家国情怀,彰显了法治人才培养的温度与深度。
正是得益于这样完善的育人体系,河南大学法学院学子才能在社会大课堂中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从参与立法调研到助力基层治理,从担任法律顾问到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河大学子的法治足迹遍布中原大地,成为推进法治河南建设的青春力量。
此次社区普法活动,是学院实践育人成果的又一次生动展示。学子们用专业服务赢得了群众的赞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法治精神,既检验了学习成果,又积累了实践经验。展望未来,河南大学法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改革,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坚定法治信仰、扎实专业功底、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河大力量,为法治中国建设培育更多“明日栋梁”!
(作者:河南大学法学院宋烨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