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抗日战争——驻马店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驻马店的数十天,深入了解驻马店这个地方的抗战史。驻马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誉,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便是“南控荆襄、北扼中原”的战略要冲。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这片土地成为了中原抗战的关键区域,承载着厚重而壮烈的抗战历史,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确山竹沟因地处伏牛山、桐柏山余脉交会处,兼具战略区位与群众基础,成为抗战核心据点。1938年6月,河南省委遵党中央指示迁驻竹沟,在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收编地方武装、开展生产自救,巩固壮大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党中央在此设立中原局,统管长江以北豫、鄂、皖、苏地区党组织工作。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执行党中央路线,迅速打开敌后抗日新局面,创建豫皖苏、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使驻马店成为我党华中抗战指挥中心与战略支撑点,实现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目标。
驻马店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故乡。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于确山县李湾村,青年时领导确山农民暴动、组织确山起义,打响河南党组织武装反抗第一枪。1929年他赴东北领导抗日,率东北抗联在冰天雪地中与敌周旋14年,牵制大量日寇兵力。1940年2月23日,他身陷绝境壮烈殉国,牺牲时胃里只有枯草、树皮与棉絮,成为抗战精神的不朽象征。
新四军在驻马店的抗战同样关键。1938年3月至1939年11月间,驻马店向中原输送10多批、共4000余人的武装力量,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基干队伍均从竹沟出发。其中,1938年3月周骏鸣率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挺进皖中,后发展为新四军二师;1938年9月彭雪枫等率部东进,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辟豫皖苏根据地并发展为四师;1939年1月李先念率部南下,后整编为新四军五师,1941年时规模达1.3万余人。
确山竹沟被誉为中原抗战“红色摇篮”,1938年起由彭雪枫主持开办军政教导大队,按延安抗大模式办学,至1939年10月共办4期,培训军政骨干近2000人。同时,竹沟还开办党训班、青年干部训练班等各类培训班,两年内输送18批、4800余人的基干武装,其中党员骨干3000多名,为抗战储备大量力量。
驻马店民众也全力支援抗战,在物资匮乏时节衣缩食提供粮物,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冒险抢救伤员、运送弹药,还主动传递情报、侦查敌情。沦陷区民众则破坏日军交通线、袭击小股日军,以人民战争牵制日军行动。
但日寇暴行未击垮驻马店人民,他们擦干眼泪继续抗争,配合部队作战、参与抗日活动,以坚韧信念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精神。驻马店抗战史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体现,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作者: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范潇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