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师生赴卢氏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网讯 7月14日至7月20日,来自郑州大学18个学院的300余名师生赴卢氏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足迹践初心,青语传薪火。历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实践团队走进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石大山战役遗址、官坡镇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聆听革命故事,汲取奋进力量,并开展红色精神主题宣讲活动,通过“红色知识问答”“战役路线拼图”“场景还原”等形式带领孩子们重温英烈事迹。
青春行沃野,科普启新篇。物理学院科普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策划一系列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实验,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触摸科学、爱上科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实践团队在当地开展“电子产品义修”活动,并举办AI科普活动,实践队员指导孩子们亲手操控基于STM32的智能小车,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学魅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团队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同时用虚拟形象“小明同学”带领孩子们参观郑州大学,领悟科研人员深耕材料领域的精神。
律韵安阡陌,普法暖人心。法学院实践团队深入东明镇东明村、北苏村等9个行政村开展普法宣讲活动。宣讲中,实践队员结合真实案例进行讲解,设计法律知识盲盒、绘制法治文化墙和法条拼贴诗等活动形式,让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有趣。
支教亮童心,乡音融普声。水利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团队在卢氏县东明镇开展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语文课上的飞花令、英语课上的字母动画、推广普通话的“小小故事会”……队员们精心准备的课堂内容让孩子们收获满满。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实践团队在兴贤里社区开展了关爱教育。
美育润乡土,笔墨绘振兴。“以前这墙光秃秃的,现在画得这么好看,画到我们心坎上了!”美术学院实践团队深入挖掘汤河文化等地域特色元素,用画笔点亮汤河乡沿街墙面,队员们克服高温、蚊虫等重重挑战,在短短5天时间内完成了20面主题墙绘和4座桥墩的彩绘,创作总面积超500平方米,与乡亲们在艺术共创中共同绘就“校地情深”的生动画卷。
在兴贤里社区,化工学院与建筑学院学子携手,聚焦“公正”与“法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创新思维,在社区墙壁上勾勒出一幅幅展现新时代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成果的墙绘作品,用青春色彩为社区注入文化新活力。
访企纾困境,知行助农兴。国际学院实践团队实地参观调研河南献民茶业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师生们深入生产一线,积极探索构建农企联动模式、拓展产销路径的新路径,助力当地产业振兴。此外,农学院实践团队探访河南中锦园实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特色企业,了解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现实困境及市场需求。
青医护健康,义诊解民忧。第五临床医学院实践团队深入革命老区开展健康科普宣传,为村民测量血压、血糖,解答健康疑问,并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检查身体、指导合理用药,助力解决村民“看病远、看病难”问题。第二临床医学院实践团队在兴贤里社区开展免费义诊、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 “一站式” 健康服务,并通过模拟实操、模型演练等方式普及心肺复苏等实用技能,活动累计服务群众1200余人。
音筑新农村,乐动新时代。音乐学院实践团队在兴贤里社区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师生们充分发挥自身文艺特长,精心筹备豫剧《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舞蹈《唱支山歌给党听》、歌曲《醉美卢氏》等节目,将青春活力与地方文化特色巧妙融合。
活动期间,校党委副书记王利国带队,看望慰问在卢氏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青年师生。在兴贤里社区,王利国与卢氏县委副书记王磊共同为“郑州大学—卢氏县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揭牌。
自2018年郑州大学与卢氏县开展“校地结对帮扶”工作以来,郑州大学充分发挥科技、医疗、教育、人才优势,由校团委统筹规划,组织动员近2000名师生及医护人员组成100多支社会实践团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主题教育、科普教育、墙绘宣传、爱心支教、公益义诊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樊雪婧 刘羽翀 陈艳影 焦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