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者点亮“心灯”
为教育者点亮“心灯”
——《中原教育周刊》心理剧专题培训赋能栾川教师“以剧育人”新技能
卢 鹏 桑雨晴 文/图
6月29日傍晚,一场滂沱大雨笼罩着中原大地。豫西伏牛山的层峦叠嶂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山路湿滑蜿蜒。一辆汽车正劈开雨帘,向着栾川方向疾驰。车内,中原教育周刊心理学院特聘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莲老师与《中原教育周刊》的工作人员们神色专注。此行只有一个目标:必须准时于晚上抵达老君山脚下的栾川县,为次日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的200余位一线教师,点燃一堂名为“以剧育人”的智慧星火——一场不容错过的“心理剧专题培训”。
6月30日,当老君山顶的云雾尚未完全散开,清晨的阳光已洒向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由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主办、中原教育周刊承办的“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心理剧专题培训” 如期在报告厅拉开帷幕。200多位肩负育人重任的教师济济一堂,眼中闪烁着对创新心理教育方法的渴求。青莲老师从容登台,深厚的专业底蕴在她温润而清晰的声音中流淌开来。她引领大家回溯时光,系统梳理了从心理剧之父莫雷诺的创立,到这门独特疗愈艺术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跌宕历程。当深入解析其“行动+艺术+团体”这一核心特质时,她的目光坚定而明亮:“心理剧的精髓,在于它不是冷眼旁观的艺术,而是引导参与者用身体去思考,在行动中照见内心、疗愈创伤。”
理论的光芒迅速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青莲老师现场演示了“设景”技术,邀请一位老师扮演特定情境下的学生,寥寥数语和简单道具,一个充满张力的“校园冲突”场景便立体呈现于众人眼前。紧接着,“替身”技术登场,另一位老师化身学生内心的声音,那未曾言说的委屈、渴望与挣扎,通过“替身”的精准表达直抵心灵深处。台下,笔尖在纸页上沙沙疾走,教师们屏息凝神,仿佛在拓印一把把开启学生复杂心门的金钥匙,报告厅内弥漫着专注而兴奋的气息。
下午的培训聚焦《校园心理剧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青莲老师带来了更具象、更贴近校园生活的创新工具。令人耳目一新的“情绪交通灯”技术率先亮相。她邀请几位教师走上舞台,分别代表“红灯”(激烈冲突/愤怒)、“黄灯”(犹豫惑)、“绿灯”(平静/接纳)。通过角色在空间中的移动、姿态和简短的对话,抽象的情绪波动瞬间被具象化、可视化,情绪的转化过程清晰可辨。
更引人入胜的是“三把椅子”技术。青莲老师邀请三位教师,分别扮演学生内心常常交战的不同“声音”:一把椅子承载着“挣扎与恐惧”,另一把代表着“深切的渴望”,最后一把则象征着内在的“力量与勇气”。三位扮演者在空间中移动、对话、甚至争辩,将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外化为一幕生动的戏剧。舞台上的张力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弦,一种无声而强大的疗愈力量在静默与表达间悄然流淌。现场气氛被彻底点燃,老师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一位略显腼腆的年轻女教师在青莲温和而专业的鼓励下走上台参与模拟。在角色转换的体验中,她起初的拘谨迅速被一种深刻的共情所取代,下台后她激动地分享:“站在那个‘问题学生’的位置去感受,我才真正明白他行为背后的那份无助和期待,视角完全不同了!”会心的笑声与热烈的掌声交织在一起,理论在此刻彻底融化为教师们手中可感、可触、可用的真实力量。
时针指向下午四点多,这场理论与实践并重、充满启发与感动的专题培训圆满落幕。然而,求知的热度并未随着活动的结束而散去。多位参训教师意犹未尽,围拢在青莲老师身边,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思考的火焰,迫不及待地交流着心得体会。“‘情绪交通灯’太巧妙了!”一位班主任老师难掩激动,“把抽象的情绪冲突变得如此直观,下周的班会课我就想实践起来,让孩子们也能‘看见’自己的情绪!”“今天的培训颠覆了我很多固有认知,”另一位资深教师感慨道,“以前处理学生问题,可能更多停留在行为纠正层面。心理剧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都上演着一场复杂的内心戏。理解这出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心理剧这门融合了行动、艺术与团体疗愈的智慧,已如饱满的种子,深深植入老师们的心田,静待在日常教育的土壤中破土发芽,滋养更多年轻而敏感的生命。
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活动负责人在总结发言中,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业务培训。他深情地说:“我们地处伏牛山腹地,山区教育工作者对提升专业育人能力的渴求尤为深切。青莲老师及其团队带来的心理剧,不是空中楼阁的理论,而是真正能落地、能生根的‘心育’利器。它特别契合我们山区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表达方式——很多时候,他们的行动和感受会先于语言。这次培训,为我校乃至区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一种崭新且极具操作性的‘行动范式’,是提升我们山区学校心育水平的关键一步,价值非凡!”
日影西斜,老君山的轮廓在夏日午后的晴空下显得格外雄浑壮丽。专家团带着栾川教育同仁沉甸甸的信任与热忱踏上归程。车窗外,伊河波光粼粼,映照着这座山水小城的安宁。一场不期而遇的山雨洗刷了伏牛山的道路,更涤荡了教育者们的心灵图景。那些在心理剧舞台上被看见、被理解、被温柔转化的情绪,终将化为老君山麓课堂里的点点星光。当教育者真正领悟并掌握了“以剧育人”的智慧密钥,便是在孩子心灵的沃土中,播撒下坚韧、明朗与共情的种子。这些种子蕴藏的生长之力,必将撑起山区孩子头顶那片更加澄澈、辽阔的未来天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