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双向奔赴”助学模式点亮困难学子求学路
本网讯(范斌)“拿到河南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我第一个想告诉彭湃叔叔。他每月寄来的生活费,还有每次电话里说的‘别担心,有我们在’,就像一束光,让我知道读书的路再难,也有人陪我走。”8月12日,刚被河南科技大学录取的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毕业生小军(化名)捧着录取通知书,声音哽咽着对记者说。
这个夏天,漯河市三名受社会资助的高中毕业生陆续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小军被河南科技大学录取,同学小航(化名)圆梦河南理工大学,另一名学生小宇(化名)也将入读安阳师范学院。这份喜悦的背后,是一场跨越数年的“双向奔赴”。三位受助学子背后,是彭湃、吴小溪、邵帅等爱心人士的持续守护;无独有偶,三年前由漯河籍爱心人士李然女士资助的同校三名学子,如今已在郑州师范学院、信阳学院、牡丹江医学院学业有成,他们用优异的成绩诠释了爱与希望的力量转化。而他们的成长故事,正是漯河市构建“国家+学校+社会”立体化助学体系的生动注脚。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治愈”:爱心是光,也是种子
故事要从2021年说起,李然女士得知市教育局资助中心正在为困境学子征集帮扶信息,她立即联系工作人员:“我要找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不仅要供他们读书,更要让他们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最终,选定三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以私人资金启动了长期资助。
2023年,彭湃、吴小溪夫妇与邵帅听说了李然女士的爱心壮举后,觉得很有意义,毅然决然的投入到爱心行动中来。多年来,这份资助从未间断:每月准时转入的生活费、亲手书写的鼓励信……更珍贵的是,爱心人士始终与受助的孩子们保持精神联结——通过学校老师定期了解学习进度,在高考冲刺期视频加油打气,在孩子焦虑时剖析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有次我模考失利,李然阿姨通过学校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分数不是终点,你为梦想拼尽全力的样子,已经赢了’。这句话我记到现在。”小航说。
这六名受助学子也在用行动回应这份善意,将收到的温暖化作更明亮的光,照亮更多同龄人的求学路。小悦每周三课后都会留在教室,为基础薄弱的同学讲解数学错题,整理各科笔记,分享高效记忆法。而即将升入大一的小航,则把这份善意延伸到了校外——暑假期间,他主动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给社区小学生讲述高中生活,鼓励他们“读书改变命运”。最让老师欣慰的是小宇,这个曾因家庭变故沉默寡言的男孩,在连续三年获得“励志助学金+社会爱心款”后,主动报名成为学校志愿者,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志愿活动,尽心尽力去帮助困难同学。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三个年轻的身影,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善意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两颗心、一群人,在时光里共同种下的春天。
从“个人温暖”到“体系支撑”:五高织就助学“防护网”
作为漯河市学生资助工作的“标杆学校”,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早已构建起“国家资助为主体、学校资助作支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立体化助学网络。
“我们不仅要让每个孩子‘有学上’,更要让他们‘上好学’。”漯河五高书记申中华介绍,学校建立了覆盖高中三年的全程资助机制:通过国家助学金、免学费政策解决基础需求;设立校内“励志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更主动对接社会资源,为爱心人士搭建透明、高效的帮扶平台——从资格审核、资金监管到成长反馈,学校全程参与,确保每一份善意都精准抵达。
这份用心,让漯河五高在漯河市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中连续多年荣获优秀。仅2024年,该校通过“国家+学校+社会”模式,累计为727名困难学生发放各类资助资金超200万元,社会力量参与资助的比例较五年前提升28%。
从“一人行善”到“众人拾柴”:漯河构建社会助学新生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社会资助是其中温暖的注脚。”漯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漯河市持续完善“政府主导、学校主责、社会参与”的助学格局,通过建立“助学需求清单”“爱心对接平台”“成长反馈机制"三大模块,让社会力量从“零散帮扶”转向“系统赋能”。
如今,在漯河,越来越多像李然这样的爱心人士加入助学行列:有的企业捐赠专项奖学金,有的校友捐赠图书角,有的企业家开展定向捐助……这些善举,不仅托起了一个个学子的梦想,更让“助学”成为漯河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