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高等教育

普法纪实|河南大学法学院乡村普法小队走进庙仙乡 法治春风暖民心

发布时间:2025-08-29 12:22:20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暑期期间,河南大学法学院“法治星火”乡村普法小队走进罗山县庙仙乡,开展了为期数日的乡村普法宣传活动。他们带着在课堂上打下的法律基础与青春热忱,把课本里的基础条文变成乡亲们听得懂的“家常话”,为田间地头的村民送去贴近生活的法治提醒,而这份“把知识送下乡”的行动力,恰是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校训的生动缩影。

  作为一所拥有百余年校史的老牌学府,河南大学从建校起就始终扎根中原大地,把“服务社会”刻进育人基因。百余年间,从战火中坚守办学薪火到新时代深耕育人沃土,学校培养的一代代学子里,有扎根基层的建设者,有俯身为民的服务者,“走出校园、贴近群众”早已成了刻在河大人骨子里的传统。此次庙仙乡普法活动,正是这一传统的又一次延续,而法学院的学子们,也成了这份传统里年轻的传递者。

  活动中,小队成员围着乡村常见的事儿搭起咨询台——比如邻居家的鸡啄了菜该咋算、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合不合规矩,还有大家常问的“借钱给别人没写借条咋办”。小队成员翻着刚学过的《民法典》小册子,把课堂上老师讲的“相邻关系”“赡养义务”这些基础知识点拆解开讲:“就像课本里说的,邻居之间得互相体谅,这就是法律里说的‘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哪怕没写借条,只要有转账记录或者旁人能作证,也算有证据,这都是刚学的‘证据规则’里讲的”。遇到年纪大的村民,队员们还会递上印着漫画的简易手册,指着上面的小图念:“您看这张,子女不管老人,法律是不允许的,课本里专门讲过‘赡养义务是法定的’。”不少村民听完笑着说:“你们这些河大的学生,讲得比书本子明白,这下知道遇事该咋找说法了。”

  其实对河大来说,这样的基层实践早已是常态。不管是明伦校区里浸润着人文气息的课堂,还是金明校区里充满活力的实践基地,学校始终想着让学生“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法学院尤其重视让新生在起步阶段就接接地气——刚入学时,老师会带着大家在校园里讲“校园里的法律事儿”,到了暑期,就鼓励大家走进乡村、社区,把刚学的基础法律知识用起来。团队成员应瑜越说:“在河大上课的时候,老师总说‘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到了庙仙乡才真懂了这话。以前背《民法典》里的‘平等原则’总觉得抽象,跟乡亲们聊完才发现,原来法律就在柴米油盐里,能帮他们解决小麻烦,比背会条文更让人高兴。”

  从百余年校史里走来的河南大学,一直把“培养能为社会做事的人”当成本分。这次庙仙乡的普法小队里,有不少学生是第一次离开校园接触基层,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更懂了“为啥读书”“为谁读书”。就像老师说过的:“河大的学生,身上总得有点‘扎根大地’的劲儿,法学院的孩子带着刚学的法律基础走进乡村,既是帮乡亲们解小疑问,也是在心里种下‘法治为民’的种子,这就是我们想教给学生的,比课本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未来,相信河南大学还会继续带着学子们多往基层走,让百余年的校训精神在实践里发芽,让年轻的力量真正贴近土地、贴近群众,在服务里长出更扎实的本领。

  (作者:河南大学法学院 应瑜越)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