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马院学子的青春故事
走进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氛围——既有严谨的学术气息,又有温暖的人文关怀。这里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更是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
师者风范,学者精神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堂,讲台上的老师正在深入浅出地讲解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那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思想的碰撞与启发。老师用生动的案例、深刻的分析,让我们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魅力和实践价值。
学院的老师们都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生的引路人。还记得在撰写学术论文时遇到困难,导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答疑解惑,从选题立意到论证结构,从资料收集到观点提炼,每一个环节都悉心指导。那份学者的严谨和师者的仁爱,让我们深深感动。
学院定期举办的学术讲座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在这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前沿的理论问题。每一次讲座都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们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实践育人,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学院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生活的第一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
每年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我们最期待的时光。我们组成实践团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政策宣讲、调研服务、志愿帮扶等活动。还记得去年夏天,我们前往兰考县进行调查研究,虽然烈日炎炎,但满满的收获让我们倍感自豪。
学院的理论宣讲团更是我们展示专业素养的重要平台。我们走进中小学、社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不同群体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我们结合具体案例,用身边的变化来说明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践的伟大成就。每一次宣讲都是对我们理论功底的检验,也是对我们表达能力的锻炼。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价值。当看到我们的宣讲能够为群众答疑解惑时,当看到我们的服务能够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意义,也更加坚定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信念。
学术研究,青春绽放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研究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的创新实践。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从课程论文到毕业设计,从学术竞赛到课题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平台。
还记得参加“挑战杯”竞赛时的紧张与兴奋。我们的团队选择了“新质生产力”这一课题,从问卷调查到实地访谈,从数据分析到报告撰写,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虽然过程艰辛,但当看到研究成果得到专家认可时,那份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学院还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学生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成果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热烈地讨论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青春榜样,引领前行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有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中有的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有的在社会实践中展现了责任担当,有的在志愿服务中体现了奉献精神。
学院的学长学姐,每次见到他们,总是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他们常常说:“做学问要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坚持,更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
还有学院的志愿团队,从理论宣讲到志愿服务,从文艺演出到学术交流,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未来可期,青春无悔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习生活,让我们不仅获得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本质、认清方向。
如今,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我们中的有些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在学术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有些同学选择走向工作岗位,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无论走向何方,我们都会带着在马院收获的思想财富和精神品格,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发光发热。
马克思主义学院给了我们不仅仅是知识,更给了我们信仰和担当。在这里度过的青春岁月,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在青春的道路上,继续奋斗,永远奋斗!
作者: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家慧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