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深化家校社协作 共铸成长生态圈
洛阳:深化家校社协作 共铸成长生态圈
洛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于晓峰
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谱写的“协奏曲”。在洛阳市,学校的课堂延伸至社区,家长的角色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活教材”,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同心圆"中茁壮成长。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既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要义,更是应对时代挑战、重塑育人格局的关键路径。作为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洛阳市通过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打破多方主体壁垒,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协同的育人新样态,共铸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圈。
制度先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四梁八柱”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在育人方面达成思想共识、做到协同一致,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洛阳从制度保障入手,强化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1+N”政策配套体系。印发《洛阳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洛阳市家长学校建设导则》,编制《洛阳市社会育人资源清单》,明晰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育人主体工作职责,形成覆盖阵地建设、师资培养、资源调配等全流程工作体系,为协同育人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二是注重协同推进,将政策转化为实际效能。市、县、校分别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专班,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县区联动机制,推动教育、民政、文旅等部门协同参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资源整合、责任划分等实际问题。建立洛阳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提升行动,指导中小学规范建设家长学校,认真落实“十有”标准,市直学校家长学校覆盖率达100%,县区学校家长学校覆盖率达90%。
三是依托项目建设,突出示范引领作用。立足学校周边资源,精心打造“家长驿站”,科学规划温暖爱心服务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区、“教育面对面”咨询区等功能区域,搭建起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家校共育平台。发布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清单,聚焦家校共育课程开发、社会资源实践基地建设、社区教育服务提升等核心领域,设立“家校共育示范校”“研学基地共建”“社区教育品牌”等重点项目。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邀请知名企业家担任职业规划导师,联合开展生涯体验项目,示范带动全市中小学校生涯教育开展。涧西区实验小学与社区合作打造“周末实践课堂”项目,推出“非遗传承体验日”“科学实验亲子课堂”等系列活动,充分激发家长和学生参与热情,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样本。
整合资源:打通共享家校社育人资源的“最后一米”
洛阳通过“清单管理、专业赋能、课程建设”三大举措,打破家校社资源壁垒,推动教育资源从“零散分布”向“系统聚合”转变。
一是系统整合,发布育人资源清单。通过梳理社会育人资源,形成6大类型、覆盖28家单位的社会育人资源清单供学校、社区选择。社会公益类资源,政府、社区、高校131个场馆化身“移动课堂”,唐三彩烧制体验、科技馆人工智能互动装置等,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文化、科技的魅力;志愿服务类资源,为学校、社区提供丰富多彩的公益讲堂类活动,817所学校借助家长、社区志愿者团队,为4.6万余名学生开展“职业讲师进课堂”等特色活动;培训类资源,联动高校和专业机构,借助专家教授、河洛工匠等优质资源,为197所学校学生定制科技创新、生涯规划等专题课程。
二是专业赋能,锻造优质导师队伍。洛阳整合学校教师、社会志愿者、优秀家长等多元力量,依托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中心,打造市县校三级“导师+骨干”家庭教育队伍,队伍中既有理论深厚的专家学者,又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和家长代表,形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全市超过7000名教师参加省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健康指导师等专业培训,2.85万人次接受市县校各类家庭教育培训。
三是构建课程,打造实践育人体系。课程是落实协同育人的关键载体。洛阳积极开发300余门“校内+校外”的多样化课程,校内课程注重与学科教学、德育工作融合,校外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公益课程、线上课程等,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洛阳市第六高级中学鸣鹤博物馆与市域内博物馆建立工作联盟,共建“青铜器研学课程”,设计“文物修复体验”“历史故事创编”等实践项目。涧西区东升二中与本地工矿企业合作推出工业遗产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走进智能制造车间开展职业体验活动。
品牌赋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协同育人格局
洛阳以品牌活动和平台建设为支点,将抽象的协同育人理念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协同育人的重视和参与度。
一是打造“教联体”强磁场。创新打造“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教联体协同机制,以优质学校为核心,联合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机构以及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协会等组织组建跨领域教联体,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家长代表、社会教育工作者开展主题研讨,邀请心理专家、班主任、家长共同设计课程方案,通过家长课堂普及家庭教育方法、学校开展团体辅导、社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形成闭环支持体系。涧西区“慧老师”团队整合共青团、学校、社区等资源,由学校提供师资与场地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共青团组织志愿者保障活动运行,社区挖掘家庭需求并精准对接,推出家庭教育讲座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惠及超2000户家庭,充分彰显“教联体”资源整合与协同育人效能。
二是开展“家校大讲堂”活动。创新构建“专家引领、家校互动、精准指导”的家庭教育新模式,定期邀请教育领域权威专家、优秀一线教师开展专题授课,深入实施“1+30+N”家长学校教学改革,“1”为每次家长会全校深耕一个主题,“30”为每个主题授课时间30分钟,“N”为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为家长提供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洛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依托“家校大讲堂”,开展“每月一主题”系列活动,邀请家长代表、心理专家、法治副校长开展专题授课,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
三是打造“社区教育联盟”平台。依托邻里中心、乡里中心等社区阵地,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和家庭实践资源,建立完善“1+N+X”运行机制,即“1”个社区教育服务中心统筹协调,联动“N”所辖区学校、“X”类社会机构(图书馆、科技馆等),围绕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家风培育等主题开发系列社区教育课程与活动。洛龙区以定鼎门社区为核心,联合周边5所中小学、3家文化场馆、2家社会组织成立社区教育联盟,通过“菜单式服务”模式,学校向社区开放操场、图书馆等设施,教师担任社区公益课程讲师,社区挖掘退休教师、行业能手等组建“银龄导师团”“工匠讲师团”,将家庭教育场景从家庭延伸至社区,年均开展活动80余场,惠及家庭超3000户。社区教育联盟还建立“家校社共育积分制”,家长和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文化活动可累积积分,兑换图书馆借阅权限、博物馆研学名额等奖励,有效激发家庭参与积极性,社区居民对教育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下一步,洛阳将持续擦亮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品牌,不断提升区域内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水平,在协同育人生态圈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支持,努力办好更有高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的人民满意的教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