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离乱岁月中的家国讲堂
八十多年前,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中原,至此,河南大学的命运便与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烽火硝烟中,校舍倾颓、典籍流散,河大师生被迫踏上颠沛流离的征程。但是重重的波折,并没有让这所大学溃散,而是在血与火的悲壮转移与倔强重生中搭建起了家国讲堂。河大师生的讲台与课堂不在楼房教室,而在伏牛山的沟壑间、在潭头镇的农舍中、在行军路上的驿站里。
知识,在离乱岁月中成为最坚韧的武器。即使条件再艰苦、再简陋,河大的教学从未断绝。物理实验仪器用简陋的替代品重组,医学教学在油灯下借助手绘图谱坚持,农学生在田间地头研究战时粮食增产。这些早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知识传授,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庄严宣告: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战时的河大,其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了多少专业人才,更在于他证明了:“在最黑暗的时代,一所真正大学的灵魂,在于守护文明之光、肩负家国之重的无畏担当。”
家国讲堂的精神内核,在苦难中锻造得愈加纯粹。河大师生们在转移途中相互扶持,所有教师都视保护典籍和学生安全为最高使命。潭头惨案后,河大师生于废墟之上立即着手复课与生产自救,敢于直面惨淡,在破碎中重建希望。
硝烟散尽,作为和平年代的一名河大学子,回望那段烽火岁月,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沉重,更是一种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那些在离乱中弦歌不辍的身影,那些在困厄中守护文明薪火的执着,早已化为无形的丰碑,矗立在每个河大人的精神原野上。(作者:河南大学 王宇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