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文明为笔,续写新时代 “仰韶华章”
本网讯(许继彬)9月26日至27日,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三门峡。来自中国精神文明网、新华网等媒体记者,以多视角、小切口开展行进式调研采访,生动展现“文明三门峡”的时代风采与万千气象。
渑池县老党员马怀智扎根韶山二十载,垦荒造林 1000 亩捐国家,入选 “中国好人榜”;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孙梅丽 24 年抚养资助 18 名孤残儿童及贫困学生,捐款捐物 25 万元,志愿服务 1.5 万小时,献血 109 次 4.3 万毫升挽救 215 人,宣讲 600 余场服务 15 万人;三门峡评选首届 “十大好人”,事迹宣讲 2000 余场覆盖 3.5 万余人…… 这些鲜活案例,正是三门峡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文脉活化:让仰韶之光可触可感
三门峡黄土之下埋藏着中华文明的 “基因密码”。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发祥地,2024年开放的 “考古体验中心” 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12岁小学生张浩用毛刷清理“模拟探方” 陶片时感叹:“脚下土地藏着这么多秘密!” 沉浸式体验让 “考古神圣感” 转化为 “文化亲近感”。
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则是解码文明传播的 “学术殿堂”,核心展览 “花开中国 —— 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以 200 余件(组)文物构建完整文明传播图谱,荣膺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23 年接待观众突破 30 万人次,成为 “行走的文明课堂”。
陕州地坑院以 “活态传承” 守护民俗记忆,这种 “地下四合院” 营造技艺与陕州锣鼓书同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 年暑期推出的《陕州绮梦・上官赋》光影剧,演绎古陕州千年沧桑,观众李颖称 “灯光亮起时,一秒穿越到先民生活”,让非遗传承兼具 “历史厚度” 与 “时代热度”。
城市生长:让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
文明城市创建中,三门峡市在城市更新中聚焦群众居住体验,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提升、背街小巷优化提升城市形象。湖滨区康乐小区居民王德顺推着轮椅上的老伴逛社区广场,这里曾是坑洼空地,如今健身器材齐全、花草整齐,他笑言:“以前怕摔,现在小区像公园!”
2025 年春节,外地游客李娟自驾去陕州地坑院,导航显示附近新增 3 处停车场,她感慨:“以前找车位绕半小时,现在扫码免费停!” 近年全市新增 1.8 万个便民停车位,切实解决停车难题。
湖滨区志远农贸市场内,摊主刘春燕的菜摊配新不锈钢货架,她介绍:“以前地上污水横流、苍蝇乱飞,现在专人打扫,顾客多了三成!” 近年全市农贸市场均完成改造,拆除私搭棚子、加装通风设备、水产区铺防滑地胶,群众称赞 “买菜像逛超市,心里舒坦”。
城市不仅 “颜值” 提升,“文化味” 更浓。上官路 300 米文化墙成 “网红打卡地”;2024 年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黄河美景让 “天鹅城” 声名远播;2025 年中流砥柱博物馆开放,78 岁老船工赵建国带孙子参观时说:“这才是三门峡的根!”
实践润心:15 分钟文明圈直抵家门口
三门峡市以 “全域覆盖、上下联动、精准服务” 构建文明实践体系,将惠民服务送到群众 “家门口”。
义马市聚焦群众 “带娃难”“阵地供需不匹配” 等问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推行群众 “点单”、中心 “接单” 模式,丰富公益课堂活动。今年 7 月,王立勇家冰箱故障,通过 APP 点单 “家电维修”,志愿者两小时上门修好,他称赞 “‘菜单式’服务量身定制!” 该模式被省委宣传部列为 “基层治理中的文明密码” 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卢氏县 “爱心竹竿” 防溺水项目彰显文明底色。该县在河道危险地段布设印有助力电话的救生竹竿 520 根,3 年救起 63 名落水者。2024 年升级的 “智慧防溺水平台”,识别到人员靠近危险水域时,立即触发高音喇叭警示并推送信息给网格员,预警响应时间缩至 15 分钟,获评河南省 2024 年文明实践示范性培育项目一等奖。
榜样引领:把 “德者有得” 做成制度
作为全国首个为道德模范发放补助金的城市,三门峡近年累计发放补助金(慰问金)160.76 万元,树立 “德者有得、好人好报” 导向,激励群众将榜样追求转化为道德行动。
公益 “追光者” 孙梅丽,20 年坚守诠释 “爱心无界”。作为三门峡爱心之家创始人,她带领团队从 3 人发展到 1 万余名志愿者,构建 “助学、助老、助残” 体系,累计帮扶困难群众超 3 万人次。其发起的 “情暖大山” 项目,为 3100 多名山区留守儿童送去棉衣、学习用品,10 岁留守儿童小娟哽咽道:“孙妈妈每年来看我们,新棉衣穿在身上,心里暖和!” 其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团队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 “四个 100” 最佳组织、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十大优秀项目等称号。
企业文明 “领航者” 宋振庭,以 “党建红” 引领 “文明兴”。作为河南振宇产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他创新 “红色车间 + 文明创建” 模式,设 “党员示范岗”,将 “诚实守信” 写入企业章程,推动企业获评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中,他承包 1000 多亩苹果基地,帮扶 27 个村 600 余户贫困户,销售扶贫产品 800 余吨,价值 1300 多万元。
黄河岸边 “守护者” 黄委三门峡水文局,组建 “黄河卫士” 志愿服务队,200 余名队员活跃在防汛一线与社区。每年开展 “保护母亲河” 行动,清理河道垃圾 30 余吨;帮扶卢氏县苗村建成文化广场、水冲式公厕,培训电商主播助农增收,村民王新民感慨:“文明新风吹到了心窝里!”
从个人到团队,从爱心帮扶到产业赋能,三门峡榜样群体以凡人善举勾勒城市文明天际线。
乡风跃动:一场 “村 BA” 激活万千气象
三门峡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抓手,将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让乡土文化焕发活力。
灵宝 “村 BA” 是群众体育名片,从 1993 年卯屯村 “园林杯” 篮球赛起步,30 余年从 “村口对决” 发展为 “省级决赛”。2024 年 7 月灵宝赛区决赛,16 支乡镇代表队角逐 12 天,“焦村一队” 夺冠,队长说:“输赢不重要,大家因篮球相聚,邻里关系比亲兄弟还亲!”
赛场外,焦村镇探索 “体育 +” 路径,同步启动的红亭驿乡村大集上,“豆糁书记” 李向东直播带货,灵宝苹果醋等 20 余种农特产品单日销售额破 300 万元。“离开牌场到球场,不贪酒杯夺奖杯” 成村民新时尚,2024 年焦村镇民事纠纷同比下降 40%。
移风易俗实践绘就乡风新图景。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灵宝祝家营村通过 “红白理事会”,将婚丧宴席从 20 桌减至 8 桌,费用从 3.5 万元降至 1.5 万元,节省资金设 “孝老基金”,12 户 “文明家庭” 成抢手荣誉;陕州吕家崖村 “移风易俗大厅” 推动彩礼从 20 万降至 3 万,村民李刚结婚彩礼仅 1.8 万,节省开支 8 万余元;渑池茹窑村杨峻峰 “零彩礼” 嫁三女,带动彩礼降至 5 万内,23 对新人效仿。2024 年,三门峡成立移风易俗专班,1.8 万党员签承诺书,七夕节全国 “我们的节日・七夕” 主题文化活动在卢氏县举行,新风尚深入人心。
立德树人:打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三门峡模式”
三门峡市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建设,构建 “全域覆盖、专业支撑、家校社协同” 的 “三门峡模式”,2025 年 5 月在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上推广。
专业阵地筑牢守护基石。作为全省首个市级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创新 “预防-干预-转介” 三级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开展 “阳光成长” 课程,年均进校园讲座 120 场;为高危群体建立 “一生一档”,通过筛查、辅导化解危机。中心成立以来,服务师生及家长超 8 万人次,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达 90%。
学校教育融入日常养成。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三门峡市实验小学 “三自” 教育成效显著,家长王女士说:“孩子以前遇挫折就哭,现在会说‘我能行’,还提醒我们垃圾分类、节约用电,像突然长大了!” 该校开发的 “情绪管理”“抗挫力培养” 等 12 门校本课程,成为全市范本。
四级网络织密服务体系。全市构建 “市心理健康中心 — 县(区)指导站 — 学校心理室 — 社区服务站” 四级网络,在 28 个社区设心理健康服务站,组织 “心灵护航” 志愿者开展 “考前减压”“亲子沟通” 等活动 600 余场。陕州区实验中学 “心情晴雨表” 墙成校园风景线,省教育厅专家评价:“三门峡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常态化、全覆盖,为全省提供可复制经验。”
从背街小巷的文明手绘墙,到乡村赛场的加油呐喊;从博物馆里的彩陶纹样,到孩子们的灿烂笑脸,文明已融入三门峡血脉。如今的三门峡,正以文明为笔,在黄河岸边续写新时代 “仰韶华章”,让文明之光如黄河奔流,生生不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