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课堂土壤,滋养语文之树——一名乡镇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考
站在唐河县大河屯镇第二初级中学的讲台上,看着教室里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我常常想起初为人师时的困惑:当标准化答案与乡土生活碰撞,当应试技巧与人文素养交锋,乡镇中学的语文教育该走向何方?十年一线教学经历告诉我,现代语文教育的重点,不在"空中楼阁"的理论建构,而在"脚踏实地"的课堂实践——让语文从课本里走出来,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
一、从"教课文"到"教生活":重构语文的育人维度
刚入职时,我曾陷入"逐句分析"的教学误区。讲解朱自清的《春》,会逐字拆解"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手法,却忘了带学生去操场观察初春的野草如何顶破冻土;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会细致梳理景物描写的层次,却忽略了引导孩子们记录自家菜园里的四季变迁。直到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家乡的桥",多数孩子只写了"桥很长""很结实",唯有一个留守儿童写道:"爷爷牵着我的手走过石桥时,他的拐杖敲在石板上的声音,像在数着剩下的日子。"这句话让我猛然醒悟:语文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生命体验的表达。
现代语文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打破"课本即世界"的局限,建立"生活即课本"的视野。在乡镇中学,我们拥有城市学校难以复制的教学资源:春天的麦田可以是"绿色的波浪",夏夜的蝉鸣能诠释"生命的喧嚣",村口老槐树的年轮里藏着比史书更生动的故事。我开始尝试"双线教学":课堂上精讲文本的表达技巧,课堂外布置"生活观察任务"——让学生跟着父母去田里劳作,记录"汗珠滴进泥土的瞬间";逢年过节时采访长辈,整理"奶奶的菜谱里藏着的故乡记忆"。
这种转变带来了惊喜。去年冬天,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生在日记里写道:"早读时念到'忽如一夜春风来',我想起凌晨五点跟着爸爸去赶集,霜花落在他头发上,太阳一出来,就变成了春天。"当语文与生活产生共鸣,文字就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考点,而成为了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的自然选择。
二、从"标准化"到"个性化":守护表达的原生力量
乡镇中学的学生大多不善言辞,却有着朴素的表达欲。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正在消磨这种天赋。一次讲解比喻修辞,我让学生用比喻形容"月亮",多数人说"像白玉盘",这是课本里的答案。一个女生小声说:"像奶奶没戴老花镜时,看我的眼神。"这个答案在标准化评分里或许"不规范",却充满了独有的生命温度。
现代语文教育的第二个重点,是在"规范"与"个性"之间找到平衡。我开始改革评价方式:作文评分不再执着于"结构完整""用词准确",而是增设"真情实感""独特发现"的维度;课堂发言不要求"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话"。为了让学生敢于表达,我在教室角落设置了"悄悄话信箱",孩子们可以写下不敢当面说的话——有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思念,有对自己成绩的焦虑,也有对未来的迷茫。这些文字成为我设计教学的重要依据:讲《背影》时,我会结合孩子们写给父母的信;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会引导他们讨论"家人之间的爱是否需要条件"。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的"毕业赠言"活动。按照惯例,学生们会写"前程似锦""学业有成",但在我的鼓励下,他们写下了更真实的表达:"记得我们在麦田里读《少年中国说》时,风把你的声音吹得好远,像在告诉全世界你要去县城读高中";"你总说自己笨,但你帮我修钢笔时,手指比课本上的字还灵活"。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让我看到了个性化表达的力量——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会考试的"答题机器",而是培养能真诚表达的"完整的人"。
三、从"单向传授"到"双向生长":重塑师生的共生关系
乡村孩子往往带着"老师说的都对"的敬畏感走进课堂。有一次讲解《愚公移山》,我习惯性地赞扬愚公的"坚持不懈",一个平时调皮的男生突然举手:"老师,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我们村去年暴雨后,政府就帮大家搬到了地势高的地方。"这个问题让课堂陷入沉默,也让我开始反思:教师不应是真理的垄断者,而应是思想的引导者。
现代语文教育的第三个重点,是构建"教学相长"的生态。在乡镇中学,学生的生活经验常常能给教学带来意外的启发。讲《陈太丘与友期》时,孩子们会结合村里的"人情往来"讨论"守信"的乡土内涵;分析《社戏》里的民俗描写时,他们能细数庙会、赶集等本地传统活动的细节。我开始把课堂变成"对话场":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自己熟悉的乡土文化,用课本里的理论分析身边的现象——比如用"衬托手法"解读奶奶总说"菜太咸"其实是怕我吃太多。
这种双向生长不仅体现在知识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去年疫情期间,学校组织线上教学,一个父母在武汉打工的女生情绪低落,我在直播课上读了她写的《等春天》:"妈妈说武汉的樱花谢了,但我家院子里的桃树开花时,她就回来了。"课后,很多学生给她留言,有人说"我帮你浇水,让桃花开得快点",有人写"我把奶奶做的酱豆寄给你妈妈"。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文字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四、在乡土与时代之间:寻找语文教育的根与魂
乡镇中学的语文教育,始终面临着"坚守传统"与"拥抱时代"的命题。有家长曾质疑:"让孩子写麦田、写槐树,能帮他们考上重点高中吗?"我的回答是:"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家乡都写不好,又怎能指望他理解更广阔的世界?"语文教育的"根",永远扎在脚下的土地里。
这两年,我带着学生做了"乡土文化记录"项目:采访村里的老匠人,整理他们口中的谚语故事;拍摄家乡的老物件,为它们写下"物品小传";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的作品,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少年的文字。一个学生在记录"爷爷的犁"时写道:"犁铧上的锈,是土地给爷爷的勋章。现在它挂在墙上,像在提醒我们:别忘本。"这些实践让孩子们明白:语文不仅能帮助他们走出乡村,更能让他们带着乡愁走向远方。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拥抱时代的变化。课堂上会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修辞特点,讨论短视频里的表达技巧,甚至尝试用"剧本杀"的形式演绎课本剧。但我始终提醒学生:"会用'yyds'的同时,别忘'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能写'emo文案'的时刻,也该懂'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担当。"语文教育的"魂",在于让传统与现代在文字里相遇。
站在大河屯镇二中的操场上,看着夕阳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我常常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的技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乡镇中学教语文,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当看到学生从"怕写作文"到"爱写日记",从"读不懂课文"到"能读懂生活",就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
现代语文教育的重点,说到底是"以人为本"——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文字里看见自己,在表达中成为自己。这需要我们放下"标准答案"的执念,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需要我们走出"象牙塔"的局限,扎根生活的土壤。正如我们学校老槐树的根,在看不见的地下默默生长,却能让每一片叶子都向着阳光。这,或许就是乡镇中学语文教育最朴素的追求。
作者:苏国伏 唐河县大河屯镇第二初级中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