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传非遗,巧手启童心
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一双大学生的手轻握着视障儿童的手掌抚过汴绣凸起的纹样,丝线在指尖缠绕出宋代瑞鹤图的轮廓;隔壁教室中,听障少年紧盯着剪纸手艺人慢动作投影的手势,红纸翻转间绽放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吉兽图腾。这是河南大学“豫爱童行”志愿队的日常课堂,来自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学院的数十名优秀学子共同组成了这支志愿服务队,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正努力为特殊儿童搭建起一座超越障碍的美育之桥。
志愿队充分整合团队成员的所学知识与各项技能,设计了丰富多彩、体系完善、适合特殊儿童的实践学习课程。“当孩子把耳朵贴在振动鼓面上追随豫剧节奏时,他们‘听’到了传统文化的心跳。”志愿者观察到,绝大多数的视障儿童是通过触听融合训练来提升空间感知力的。剪纸课堂上,听障少年用刻刀将听不见的市井喧哗,转化为剪纸作品的静默史诗,优秀作品入选河南大学“童心传爱”展览会,成为最动人的无声宣言。
(图为志愿者讲授音乐课)
(图为志愿队合影)
志愿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与技艺,更在于构建起高校青年与特殊群体的情感联结。那些沾着彩泥的双手、繁忙课业后精心设计的教案、一张张充满笑容的合照,终将凝聚成特殊教育与成年成长的共生力量——让每一份真诚的奔赴,都能在实践中找到回响。(作者:河南大学 王宇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