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地方

在盛夏的绿荫里,与自我深情相拥——刘均芳老师豫教基地心灵启迪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06 09:33:23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中原夏日的觉醒时刻

  盛夏的郑州,骄阳似火,蝉鸣如诗。在豫教青少年健康成长基地的柳树下,一群曾被迷雾笼罩的少年,正迎来一场心灵的甘霖。刘均芳老师——这位中原大地上行走的"心灵园丁",用她春风化雨般的智慧,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拥抱自我"的觉醒之门。

  "你们看,《死亡爬行》里的主角,就是在看不见终点时依然选择相信!"刘老师的声音像黄河水般浑厚有力。投影仪的光束里,少年们紧握的拳头微微发抖,有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那一刻,郑州盛夏的热风里,有什么东西正在破土而出。

  挖掘生命的钻石矿脉

  优点大发现:原来我如此闪耀。"写下你的五个优点,就像收集散落的星光。"当纸张在少年们手中沙沙作响,教室忽然安静得能听见窗外石榴花落地的声音。16岁的小林咬着笔杆,却在小组分享时听到同伴说:"你总能把摔倒的同学扶起来!"——他怔住了,原来自己都没注意过的温柔,在别人眼里竟是发光的宝石。

  刘老师轻轻走过每个课桌,像农人查看待熟的麦穗:"河南人骨子里有黄河的韧性,你们每个人都是大禹的后代,天生带着治水的智慧。"

  兴趣探索:听见心灵深处的歌。"我喜欢捏泥人!""我能听出每只鸟的叫声!"分享会上,一个总低着头的女孩突然举起自己画的牡丹,花瓣上还沾着食堂的酱油——那是她偷偷用午餐时间创作的。刘老师捧起画纸,像捧着钧瓷窑变出的珍宝:"看啊孩子们,这就是中原文化给我们的天赋!"

  与不完美温柔和解

  缺点清单:落叶化作春泥。当老师让写下三个缺点,教室后排传来椅子不安的挪动声。直到有人小声说:"我脾气急...像我爸。"刘老师忽然笑了:"知道驻马店为什么出好芝麻油吗?正因为压榨时的'急火快炒'啊!"少年们愣住,继而爆发出释怀的笑声——原来缺点里藏着地域馈赠的礼物。

  情绪日记:让泪滴滋养心田。"今天下雨,我想家了。"来自周口的留守儿童小美在日记里写道。刘老师读着这些文字,像读着麦苗拔节的声音:"河南的暴雨会冲垮堤坝,但冲不走土地的记忆。你们的情绪,都是心灵在生长。"

  向着嵩山的方向生长

  目标树:把梦想种在黄河岸边。"我的树干是当厨师!""我要让爸妈不再吵架!"少年们彩笔下的树木,根须扎向商丘、洛阳、安阳...刘老师抚过这些稚嫩的蓝图:"知道为什么少林寺的塔林千年不倒吗?因为每一块砖都清楚自己的位置。"

  习惯打卡:像向日葵追逐太阳。晨光中,少年们开始"21天微笑计划"。曾因打架被送来的小刚,在打卡本上画满太阳。结课时他红着脸展示:"我现在看见月季花都会笑,俺郑州的市花嘛!"

  在黄河转弯处遇见自己

  讲座结束时,雨后初晴。少年们把"写给未来的信"装进黄河泥烧制的陶罐。刘老师指着窗外:"看那被暴雨打弯的竹子,它们用韧性写出了最美的弧线。"

  有人开始背诵《愚公移山》,声音渐渐汇成合唱。在河南这片诞生过老子《道德经》的土地上,迷途的少年们终于懂得:真正的自强不是移山,而是先认识山的高度,再寻找自己的路径。

  这场发生在中原腹地的心灵复苏,让我们看见: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使命的种子。或许教育的真谛,就是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就像河南大地上,既有牡丹的雍容,也有枣树的坚韧,都是这片土地骄傲的孩子。(卢鹏)

(责编: 卢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