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心灵:一场跨越沟通迷雾的破茧之旅
本网讯 (卢鹏) 仲夏的郑州,蝉鸣已爬上柳树枝头。5月20日——这个谐音“我爱你”的特别日子,下午两点半,河南省豫教青少年健康成长基地迎来一场关于“心”的对话。基地教室内,五十余张年轻面庞带着好奇与期待,目光聚焦于讲台前的身影——中原教育周刊心理学院特聘讲师马菁。这位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副教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专家,用一堂《人际关系你我他》的深度团辅,在中原腹地播下沟通的种子。
马菁老师的声音温润而清晰,如初夏微风吹过麦田:“一个人的成功,15%来自专业技术,85%却系于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她引用卡耐基的名言直叩心扉,背后投影的“孤独实验”示意图无声诉说着隔绝的荒凉——人心如树,交流是光,隔绝的土壤里只能长出荒凉。
沟通的玄妙在马菁老师手中化作具象的阶梯。“沟通漏斗”模型被徐徐展开:你想说的、说出的、对方听到的、理解的、最终记住的,五个层级如一道向下延伸的阶梯,清晰揭示信息如何在传递中层层流失。阶梯之下,学生们若有所思地点头,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努力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领悟。
真正的共鸣发生在角色扮演的浪潮里。当“指责者”盛气凌人地踏出左脚、手指如剑般直指对方,“讨好者”单膝跪地、掌心向上卑微祈求,“超理智者”如雕塑般僵硬挺立,“打岔者”眼神飘忽、身体不安扭动…每一种姿态都成为一面镜子。被“指责”的女孩小雅事后坦言:“当那根手指直直指向我,胸口像被堵住,只想后退——原来语言的压迫感如此真实。”而扮演“讨好者”的男生小磊,在单膝触地的瞬间红了眼眶:“仰视的姿态,让我想起总在委屈求全的自己。”
角色轮转间,教室的空气时而凝滞,时而翻涌。当马菁老师引导大家体验“一致性沟通”时,转变悄然发生。两位同学自然站立,目光平和交汇,双手掌心向上,如托举善意般缓缓伸出。没有夸张姿态,唯有真诚流淌。一种松弛的气息弥漫开来,先前紧绷的肩膀纷纷垂落,拘谨的坐姿变得舒展。当沟通卸下防御的铠甲,真诚便自然流淌成河。
“沟通非本能,是需练习的艺术,”马菁老师走向学生,目光拂过一张张年轻脸庞,“在自我、他人与情境之间找到平衡点,便是沟通破茧的起点。”她轻轻蹲下,与一位始终低着头的学生平视交谈。窗外,中原五月的阳光慷慨洒落,为这平等对话的剪影镀上金边。
课程尾声,基地的绿茵场上,三三两两的学生仍在热烈讨论。一位高个子男生主动拍了下之前扮演“指责者”同伴的肩膀:“嘿,刚才对不住了…其实我想说的是…”笨拙的歉意里,新生的理解正破土而出。茧房中的少年伸出手,指尖触碰的刹那,隔阂的坚冰悄然消融。
中原大地麦浪初成,豫教基地的心灵之旅却永无终点。马菁老师带来的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把钥匙,助少年们开启那扇名为“理解”的门扉。当沟通的壁垒在真诚的阳光下片片剥落,心灵破茧而出的振翅之声,终将汇成这片古老土地上最清亮的回响。
豫麦青青连碧野,少年心事茧中藏。指尖言语化春雨,破得樊篱见天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