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地方

埙音如墨润心田:一场唤醒灵魂的低音疗愈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25 11:03:30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本网讯(卢鹏)夏日的热浪席卷中原大地,豫教青少年健康成长基地却流淌着一股清泉。当许辉老师执埙而立,掌心托起那只黄河泥塑的古老智慧,低沉的埙音如大地初醒的呼吸,瞬间涤荡了满室暑气。

  她是中原教育周刊心理学院的讲师,又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陶笛委员会高级指导教师。此刻,她以埙为媒,为少年们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音乐对话。

  埙孔里照见自我:从混沌到澄澈的心灵突围

  少年们初执陶埙时,指腹笨拙地探索陶孔,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自己的心跳。当许辉吹响《忘春风》的第一个长音,埙声如大地深沉的吐纳,一位总用帽檐遮住眼睛的男孩突然挺直脊背——那声音像一把钥匙,旋开了他紧锁的肩胛。课后他摩挲着埙身的裂纹轻语:“原来心里堵着的东西,可以跟着声音飘走……”

  《横塘烟雨》响起时,靠窗的少女睫毛颤动,水汽漫上眼眶。她曾因家庭裂痕筑起沉默高墙,此刻埙音如雨滴叩打心窗:“老师,埙的声音像哭,又像安慰。吹它的时候,我终于敢让眼泪流出来。”她将埙贴在胸口,仿佛拥抱另一个自己。这种非语言的疗愈力量,恰是音乐直抵心魂的奥秘——当言语在创伤前失语,埙以低频震动调和血脉,让压抑的悲欢找到出口。

  许辉老师的气息如丝如缕,《小星星》的童真旋律竟在满口埙的苍茫腔体中流淌出别样深沉。学员们屏息凝神,指腹在陶埙温润的孔洞间笨拙探寻,笨拙却虔诚。一位紧蹙眉头的少年,在《忘春风》悠长的曲调中逐渐舒展了肩颈,气息随音波起伏,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当《横塘烟雨》的湿润旋律弥漫开来,有人闭目轻摇,眼角微光闪烁——那是埙音凿开了紧闭的心门,让积压的情绪如春雨般悄然释放。

  古音唤醒新梦:从疗愈到启程的希望锚点

  许辉传授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与情绪共处的生命智慧。“情绪激荡时,让埙替你们说话”,她引导少年们以气息调控心绪:焦虑时吹绵长低音如抚平波涛,愤懑时奏顿挫节奏如击打磐石。一个总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少年在日记里写:“昨天又想发火,突然想起埙孔凉凉的触感。我深呼吸十次——原来愤怒可以像休止符,停下来就有转调。”

  当《龙的传人》旋律从几十只陶埙中升腾,少年们第一次感受到个体汇入文明的震颤。那个曾自认“被世界抛弃”的男孩,在集体共鸣中红了眼眶:“埙是泥土做的,可它发出的声音能飘那么远……我是不是也能像它一样?”许辉指尖轻点埙身:“你们听——这陶土经烈火焚烧才得此声。人亦如是。”此刻,埙不再只是乐器,而是扎根文化血脉的生命隐喻,让少年在五千年音律中寻回存在的坐标。

  千年古音,原是心灵的良医。“情绪与问题并存时,先安抚心潮,”许辉老师的声音如埙音般温润有力,“莫在情绪激荡时决断人生。”满口埙的低鸣,正是这古老箴言的化身。它不似丝竹争鸣,却以大地般包容的低频,承载少年们无法言说的迷茫与躁动。每一次气息的吞吐,每一次指法的开合,都是与自我情绪的和解仪式。埙声如波,调和血脉,怡养五脏——这源自《黄帝内经》的古老智慧,在千年后的青春心灵中重新焕发生机。

  云开处星河奔涌:被艺术重启的未来图景

  课程尾声,少年们以埙声互赠祝福。一个总垂着头的身影主动站起,为伙伴吹奏即兴创作的旋律。散课后他久久抚摸埙孔:“我想考音乐学院。埙告诉我——低音也能成为主角。”他的眼底燃起星光,那是被艺术淬炼过的勇气。

  更有少年在结业卡上画下奇异的蓝图:埙身化作飞船驶向星海,孔洞飘出音符状的麦穗。许辉在旁批注:“大地与星空,皆在呼吸之间。”这些曾被定义为“脱轨”的生命,开始在埙的苍茫与辽阔中重新锚定方向——有人立志传承非遗陶乐,有人计划组建校园疗愈乐队,更多人则在日记里写下:“我要做自己的调音师。”

  当最后一缕埙音渗入豫教基地的砖墙,少年们掌心仍留着陶土的微温。那来自黄河沉积层的泥胎,经烈火焚锻、唇息唤醒,终在迷途者的生命里长出清音。许辉的讲台上静卧着几只埙,孔洞朝向窗外无垠的绿野——恰似无数刚刚被撬开的心扉,从此将奔向天地间更恢弘的和鸣。

  埙音如犁,翻开板结的心田。许辉老师掌中的满口埙低鸣漫溢,像黄河故道吹来的一阵夜风,裹挟着千年未改的苍茫与宽厚。这群曾被贴上“迷途”标签的少年,此刻在埙声中卸下铠甲,任陶土的震动穿透骨骼,直抵灵魂褶皱的最深处。

  黄河的厚土孕育了这泥与火的传奇,埙音低徊处,是五千年文明在血脉深处的回响。当少年们以掌心温热这古老乐器,当埙声如墨浸染中原大地,一场无声的疗愈已然完成——那被唤醒的不仅是沉睡的音符,更是深植于血脉的华夏精魂。这埙声里的中国,从未老去。

(责编: 卢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